潘 玥
“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 (杜甫《宗武生日》),揭示了杜审言在诗圣杜甫心中的地位。对于祖父,杜甫历来是崇尚之至,引以自豪的。他在《进雕赋表》中写道:“亡祖故尚书膳部员外郎先臣审言。修文于中宗之朝,高视于藏书之府,故天下学士于今而师之。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①作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代表的初唐诗歌传统,在诗歌的形式,风格、思想内容诸方面对杜甫产生了深刻影响。
杜审言,字必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为“文章四友”。武后时代,四人皆以文学才能为武后所招纳,他们都是文辞之士且拥有较为显赫的政治权利。从文学角度看, “四友”的诗歌已是当时“宫廷文学”的典型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四友”中,就诗歌创作形式和内容而言,杜审言可谓“四友”之冠。同时,杜审言长期在外宦游,有机会游览国家的大好山川、抒发征人思乡之苦,他将这些感情用自己擅长或独创的诗体表现出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追求。可以说,相对复杂的经历,使其既为“宫廷诗人”,熟悉宫廷诗歌的形式,描绘了初唐的升平盛景,同时又因两次贬谪,深谙人生的曲折艰辛。杜审言一生中写了不少真切自然的游臣、羁旅乃至边塞诗,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而这可视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流之一。下面,本文主要从创作体例、思想、艺术风格技巧来分析这种影响。
一、诗歌体例的创制发展
杜审言生活的高宗、武后时期,唐朝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日趋强盛。诗坛上,轻靡浮艳的齐梁诗风尚存,但已有不少诗人开始有意识地以“汉魏风骨”来取代六朝以来的“采丽竞繁”。缓慢发展的律诗体例也基本定型,但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五言诗”,在平仄和对仗方面,并没有达到律诗应有的要求。真正致力于律诗,尤其是五律创作的诗人当推杜审言。从诗体数目来说,杜审言的五律约占他创作的诗歌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从诗体结构、平仄对仗、音韵协调,以及对句谋篇等方面看,他使五律更加规范化。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于度。”②杜审言的诗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浑厚典雅、清新流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杜甫在律诗上所取得的成就和祖父杜审言是有必然关系的。他的五律、七律、排律均为杜甫的律诗创作做好了良好的铺垫。杜审言诗歌体例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五律之式备,七律之楷模,巨制之绝”。五律共有28首,除《奉和七夕宴两仪殿应制》(该诗颔联失对,尾联失粘)外,其余27首完全符合“粘对”规则。其中20首格律已经十分严整,另外七首只有个别字平仄失调,且多三字。这种有意识的创作追求,胡应麟评价为:“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创。”③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④被称为“初唐五言律诗第一”⑤。本是“早春宦游”,起句不写物,而先写人,由人而感景物和气候。在上下句之间,一个“独”和一个“偏”,互相照应,这就可以因情见景,以景寓情。“宦游”即做官而流寓在异乡,他们比一般居住在本乡本土的人对时节的推移更加敏感,这样,第一二两句就把唱和的对象都包括了,为末句的“思归”留下了伏笔。景物和气候的“新”,标志着早春来临。“物候新”三字提纲挈领,下面四句叙述在“游望”中新的物候。“渡江春”即以大江为界分南北,江南的春色出现在前,然后是北方。三四句写远景,望中所见,描绘入神,五六句写近景,仔细体验中感觉到了春天的细微跳动。“古调”大多认为是称赞陆丞相的原作,诗篇可以吟唱,具有音乐美,所以也称为曲调。“忽闻”两字是暗接前面的“偏惊”,因为诗人早已倾心于早春物候的出现,产生了宦游异乡的感慨,触动心事,于是潜在的情感一下迸发了。“归思”之情油然而生,潸然泪下。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一联则是动词倒置,“催”、“转”表现的动态之力极深。整首诗渐渐摆脱了彩丽繁缛,辞藻堆砌的宫廷诗歌特点,作者对自然光色的敏锐感受以及对这种心理感受的艺术把握,流露出了浓厚的抒情情调。
杜甫的五言律诗在他所有诗歌中数量最多,共六百多首,占全诗的三分之一多。杜审言在这种五律中“写景抒情”、“以景代情”的特征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有较深的影响。例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⑥与杜审言《和康五庭芝望月有怀》: “明月高秋迥,愁人独夜看。暂将弓并曲,翻与扇俱团。雾濯清辉苦,风飘素影寒。罗衣一此鉴,顿使别离难。”⑦可谓异曲同工。这两首诗同是五言律体,两诗的首联,均以明月起兴,以望月寄情。这种托物起兴,暗起的手法,杜审言和杜甫均善用。两诗的颔联,杜审言先言月半圆,如同弯弓,转而又是满月,如同圆扇。下联承上联,喻时光流逝。杜审言承联较为和缓,杜甫则缓而又缓,愈缓愈悲。他不直接写思家心切,反写家人思己,更见其哀思深惋,可见杜甫在继承的基础上比其祖父更胜一筹。颈联转笔,杜审言写月华如水,雾凝成霜,夜风阵阵,孤影憧憧,月下怀人,凄凉寒苦。而杜甫的“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也写到了夜阑之时,妻子望月良久,露湿云鬓,寒透玉臂,怅念悠悠,耿耿不寝的形象。无论是表现的感情、创造的意境,还是托物咏怀,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两诗的颈联都是极其相似的。剩下的尾联,二人也均以月照为媒,合以哀思,抒写离愁别绪。同样的忧伤、哀惋,可谓是神韵相逮,妙合无垠。
杜审言七律仅三首,数目虽小,影响却大。《守岁侍宴应制》和《大酺》都是首句入韵,音节全谐,属对工切,气象雄浑。金氏对《大酺》的评价则是:“全唐巨制虽多,未见出其右矣。”⑨《春日京中有怀》一诗:“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宛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⑧金圣叹云:“当时初有律诗,人都未知云何。看他为头先出好手,盘空发起,异样才思,浩浩落落,平开二解,前解曰:今年不当春……于是又遂为律诗后解之定式,斯真卓尔代之奇事也。”杜审言的五律大都是游宴、赠答、抒怀之作,而杜甫的五律中也有大量的游宴、赠答、怀人之作,就题材而言可见两者之间的相似。
杜审言的排律,有的长达二十韵,有的长达四十韵,都写得气势宏伟,典丽精工。《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四十韵,就以篇幅长,气势雄,称霸于当时:“沉雄老健,开阖排荡,壁垒与诸家不同;子美承之,遂尔旌旗整肃,开疆拓土,故是家法。”⑩杜甫引以自豪的“吾祖诗冠古”,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这首长篇排律。杜甫在《八哀诗》中也赞誉到这首诗:“例及吾家诗,旷怀扫氛翳。慷慨嗣真作,咨嗟玉山桂。钟律俨高悬,鲲鲸喷迢递。”11可见他对祖父、对这首诗的推崇。“旷怀”、“慷慨”状其雄浑诗风,“钟律高悬”言其精严诗律,而“鲲鲸喷迢递”比喻其诗气势之雄壮。这也可视为杜甫诗歌波澜壮阔、壮浪恣肆、“不可端倪”的排律气势的滥觞。杜甫为祖父的《和李嗣真》这样的长篇而感到十分自豪,并对这种长篇体裁大大加以发展,首创唐人百韵诗,创作了百韵宏篇——《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典故,严格遵守格律的要求,一韵到底,而且诗的内容十分庞杂,自叙,叙人,写景,言情,议论,记事,写得波澜层叠,流转自如。所以,宋代舒岳祥《阆风集·王任诗序》云:“诗必有家也,家必有世也。唐诗人惟杜甫为最大,要自其祖审言世之也……而甫亦自谓‘诗是吾家事’非夸也。初唐之时,诗未脱梁陈之习,至审言始句律精切,华而不靡,典而不质,观其《和李嗣真》诗,则甫之《夔府书怀》等作有自来矣。”12清代施闰章在《蠖斋诗话》中评之云:“杜审言排律皆双韵,壁垒与诸家不同;子美承之,遂尔旆整肃,开拓疆土,故是家法。”13
二、诗艺风格技巧的开拓创新
杜审言诗歌内容和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应制诗类、边塞山川景物类、抒写患失之感类,后两种对杜甫诗歌创作影响较大。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历来为后世所公认。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一方面有他所处的时代为多事之秋、个人生活饱经忧患、思想感情博大深厚等原因,另一方面还采众家之长,“不薄今人爱古人”。就此来说,杜审言自是他学习的楷模,效法的榜样。杜审言的诗歌有一部分写得高华雄整,气魄宏大。如他描写边塞山川气象的诗。其中有五首涉及边塞诗的作品,颇具盛唐气象。其诗主要是歌颂将士保家卫国的献身精神,体现了“旷怀”、“慷慨”的雄浑风格。《送崔融》是其代表,诗云: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诗中对军威之壮,边塞之奇等几方面作了尽情的渲染,境界开阔,字里行间洋溢着战斗豪情。这点在初唐送别诗中是不多见的。又如《登襄阳城》、《赠苏味道》等也是如此。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与祖父边塞诗有许多相通之处。
即使是写宫廷应制的题材,同样雄浑壮丽。如《守岁侍宴应制》:“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庭灯烛上熏天。弹弦奏节梅凤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14胡震亨称此诗“必简之宏概也”,所言极是。诗人用宏阔的笔调,铺叙了巍峨的龙宫凤阙,传达了宫廷中除夕之夜的热闹气息。虽然诗歌充满着豪华富丽之气,但景象阔大且端丽严肃。这与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中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旈”在句法上极为相似。这种壮丽高华的景象和雄浑遒劲的气势,是初唐诗歌在美学格调上的一种提升,是盛唐情感的前奏。
徐定祥说:“杜审言以浑厚见长,抒怀之作,也往往是感慨深沉而音情顿挫。”15再如杜审言的《春日京中有怀》。此诗背景在武则天时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一度任洛阳丞。公元720年,杜审言在长安随驾供职。此年春日出城踏青,顿发思念洛阳之情,写下这首诗。整首诗思情沉郁优美,构思、对仗都极为工致细密,表现出了杜审言咏怀诗的风格。杜甫诗句“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与“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一脉相承,很能体现出两者诗风的共同之处。
在咏物诗中,杜甫托物寄情、移情于景的艺术造诣和娴熟精到、笔法老健、拗曲峭折的艺术结构技巧也是与其祖一脉所传的。杜甫是运用叠字的能手。诗用叠字,往往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存诗中,有不少对偶叠字。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等。杜审言存诗虽仅四十余首,但也多处运用了叠字。此外,反义词的运用,在两者的诗作中也比较突出。如杜审言五言律诗《秋夜宴临津郑明村宅》:“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短短八句四十字中,就用了“行”——“止”、“有”——“无”、“中”——“外”、“宵”——“晓”、“离”——“往”等五组反义词,大大增强了全诗的艺术力量。杜甫《石龛》也同样善用反义词:“熊罴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
杜审言山川风物类的诗作大约16首,约占全部诗歌三分之一。他在描绘山川气象时,流露出了“诗家缚手”的千钧之力。这种“兴来笔力摇千钧”的气势,在其《登襄阳城》中已见端倪:“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既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16深秋之际,登临送目,见楚山绵延,横地挺出,汉水接天,回流激荡。高大的山势和浩大的洪流,勾起了诗人对胜迹的缅怀和历史的叹逝,抒发了岁月流逝、人亡物在的悲戚之感。首联以客居襄阳,深秋登临远眺领起;颔联写眼中景物,极为壮阔;颈联抒物是人非之感,蕴含乡愁;尾联以思归作结,前后呼应。这首诗不仅对偶精严,而且结构也完全符合后人五律的作法。在杜甫诗中,也经常有这样的气势。如《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故胡震亨《唐音癸鉴》云:“审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闳逸雄浑,少陵家法宛然。”17
杜审言所作《南海乱石山作十韵》:“……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閟。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18起句盘空高出,以一种强烈气势直接把人们带入他所描绘的情境中。诗中所写种种险怪绝伦,以此表露作者自身所遇的险恶心境,隐含着非人可行的愤怒呐喊。与同时代诗人相比,他以纯粹的感性尽力描写夸张险怪的自然现象,不同于陈子昂由自然景物引出抽象化哲理的山水诗,也不同于宫廷诗人山水别业之作中着意将精巧的构思置于典丽的辞藻。而对于其后诗人,则开启了杜甫、韩愈山水行纪诗的先河。诗圣杜甫确实应该为有这样一位胸襟博大的写景祖辈而自豪。
还有一部分诗歌是温婉秀雅的风格。如《春日江津有望》:“旅客摇边思,春江弄晚晴。烟销垂柳弱,雾卷落花轻,飞棹乘空下,回流向日平。鸟啼移几处,蝶舞乱相迎。忽叹人皆浊,堤防水至清。谷王常为让,深可戒中盈”19。整首诗体物细微,工巧纤丽,以谐婉调和的音调和精美工巧的语言,创造了迥然有别于六朝的另一种诗风——就是刚健有力而又清新秀逸的风格,体现了新的时代气息。杜审言善于描写优美恬静的景物,杜甫也一样。不仅善于写静的景物,而且善于描写动态景物,自然工致,极富动态美。他们都具有高超的自然美的欣赏能力,体物入微的艺术修养和高妙的艺术技巧,并且能够把握住自然景物的动态,精妙地描绘,准确而生动,新奇而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代宋之问评价其诗“言必得俊,意常通理,春含润也,若和风欲曙,摇露气于春林;其秉艳也,似凉雨半晴,悬日光于秋水。”20强调了杜审言诗歌和婉秀雅一面。另外,《七夕》中“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亦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中“月明垂叶露,云逐度溪风”之垂范。宋代杨万里在《杜必简诗集序》中说:“必简之师,其竞已甚,又有少陵以为之孙。无是孙有是祖,予犹畏之,况逢是祖挟是孙乎……‘鸟无世凤,兽无种麟’,今观必简之诗,若‘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即‘星霜玄鸟变,身世白驹催’之句也。予不知祖孙之相似其有意乎,抑亦偶然乎?”与此同时,还发出了“予不知祖孙之相似其有意乎,抑或偶然乎,”21的惊叹。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卷三十九“诗文类”记载:“甫似审言。杨万里序杜审言集,谓其祖孙诗句相似者数处,不知尤有极似者,如‘日气抱残虹’,即‘日射江楼雾气黄’;‘明年春色倍还人’,即‘锦江春色逐人来’……”22这些都说明了杜审言诗歌在句式、气韵方面对杜甫的影响,祖孙二人一脉相承。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云: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23首联泛舟湖上,轻快辽远;颔联纳凉竹休,幽静惬意;颈联携妓席间,欢娱戏谑;尾联雷雨将至,诗兴顿添。这亦与杜审言诗《夏日过郑七山斋》:“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相仿,说的也是夏日出游,傍晚遇雨之事。这两首诗同样写得清新明快,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可以说《夏日过郑七山斋》一章足为“落日放船好”一诗之祖范也。杜甫诗中的“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笔势雄浑,与乃祖的“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珠联壁合,神韵相通。
除此之外,典故的妙用无痕,用语凝练急促,甚至在山川景物诗中体物夸张险怪等,都是杜审言和杜甫在创作手法上所形成的鲜明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诗人心理体验的需要,成为互相联系,补充的艺术整体。
杜审言在唐代诗歌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杜甫对杜审言诗歌创作的风格、手法和表现技巧进行选择性地接受和吸收,使其诗歌更上一层楼,也是诗坛佳话。通过这种祖承关系的探究,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初盛中唐诗歌变化延承。
注释:
①⑥11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 王夫之著 戴鸿森笺注《薑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⑤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④ 徐定祥《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⑦⑨14 15 16 18 19 徐定祥《杜审言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
⑧ 金圣叹《金圣叹批唐诗》卷三,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⑩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2 舒岳祥《阆风集·王任诗序》,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3 吴家驹等点校《清名寄诗丛刊初集》,广陵书社 2006年版。
17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0 董诰等编撰《全唐文》卷二四一《祭杜学士审言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21 杨万里《钦定四库全书荟要——诚斋集》,吉林出版集团 2005年版。
22 郎瑛《七修类稿》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23 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