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自觉的文体意识

  • 作者: 海燕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570
  • □ 王充闾

      自觉的文体意识

      □ 王充闾

      王丽文的文学创作起步于诗歌,已经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后来,可能是受许多诗人向散文转轨的大趋势影响,当然也和年龄、阅历的增长有关系,开始了散文写作,结果竟一发而不可收,付出的精力也好,获取的创作业绩也好,都呈压倒并取代诗歌之势。

      作为散文作家,王丽文突出的一点,是关于文体意识的自觉确立。所谓文体意识,是指作家或读者在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对于不同文体模式的一种自觉的理解、熟练的把握,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实践经验感受。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的外射,是作家艺术家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产物。散文创作的过程,是客观世界不断人化与人的精神不断外化这样一个能量互相交换的过程,亦即人的深层意识的外射——对客观世界(特别是精神世界)的深刻领会与感悟。文体意识的确立与强化,表现为作者在创作中对自身命运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自身赖以存在的时空环境的探索,以及精神家园的追寻,更具能动性与自觉性;表现为从文体的角度,强调文学性,注重审美作用与审美价值。

      鉴于一个时期以来,有些散文写作呈泛化倾向,文学性以及文本意识日渐稀薄,一些作品孤立、静止地就事写事,所谓“跟着感觉走”,缺乏创作主体的情感介入与深度意识,缺乏审美意识的同化,王丽文在散文创作中,特别重视文化蕴涵,致力于对世界、人生、人性进行艺术的开掘、提炼与升华,和新鲜的、透彻的、厚重的认知;面对某种生存境遇或者情感体验,靠着生命激情的滋润、先进理念的支撑,立足于现实土壤而呈现出的对于人生价值和生活哲理的探索,而不满足于感官倾诉、私人经验和花花绿绿的世俗场景的书写。在散文《梦回故园》中,她对诗人普希金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

      幻觉中,干渴的他抿了抿嘴唇,一颗颗闪着晶莹露珠的心形草莓出现在他的眼前,酸甜可口的鲜红汁液一直滋润到了心肺。

      哦,他想起来了,这是故园的土地上生长的草莓。年少的时候,这里的草莓是他的最爱。他的思绪回到了20岁那年,在故园与农民近距离接触的情景。就是这一次探望故园,他懂得了美味的草莓,要靠农民的辛勤劳动才能够收获的道理。也是这一次探望故园,他透过大自然的乡野风光,了解了农民的苦难生活。他伤感地发现,野蛮的贵族老爷们,无视法律,丧失人伦,高高地挥舞着强制的皮鞭,掠夺农奴的劳动、财富和时间。他还发现了更多的不平:为了生存,羸弱的农奴在皮鞭的驱使下,屈膝躬背,沿着地主家的犁沟蠕蠕而动;年轻力壮的农奴,因为要去庄园主家做奴仆,不得不离开家园;妙龄的少女,无辜被恶霸蹂躏……一幅幅悲惨的画面,激起了农民对野蛮贵族的敌意,对沙皇专制暴政思想的反抗,鼓舞他表达出了千百万人民正义情绪的呐喊。

      在艺术表现方面,她突出强调文学性——散文之所以成为文学的标志与根据。动笔写作之前,她总是反复构思,寻觅独特的视角,梳理素材,理清思路,直到层次分明了,形象立了起来,才开始落墨。她极端刻苦,博览精思,善于学习、借鉴,特别是对于前人经验的输入、输出与创化。她这样描绘自己的精神轨迹与心路历程:“我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随时关注大自然中种种事物的美,在大自然季节变幻的奥秘中,欣赏春草破土发芽,留恋玉兰花的典雅,心痛银杏叶的飘零,凝视雪花儿的轻盈;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伴随朝霞从容散步,静观太阳徐徐东升,倾听小鸟声声欢鸣……偶尔,约上二三知心朋友,登山远眺、草原奔马、临池观鱼、海边踏浪,江岸观潮……与大自然中一切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声音、景致交融互汇,与一切可以感知的事物,作心动、灵动、感动、运动的情愫交流:一花一树都含笑,一枝一叶总关情,每天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生活。我特别喜欢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那首诗:‘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穷世界握于手掌,永恒不过是刹那时光。’是呀,抓紧眼前的现实存在,不因其渺小与短暂而轻抛虚掷,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实现‘瞬间永恒’。”

      王丽文长期任职党委机关,从事党史研究、写作,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形成所谓“公文语体” 和词汇的物化、固化、模式化,这当然得力于诗歌创作,加之,文体意识的自觉性,使她读书、写作中能够在自身的语言机体内,分泌出医治种种语言痼疾的抗体。她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除了典型选择、形象刻画、细节描写,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锤炼语言的个性化。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尤其是散文,语言是它存在的家。如果没有像样的语言,其他就无从谈起了,意境、意象、意蕴,无一不是靠语言来表达的。散文语言,最忌讳的是新闻化与公文化,也和日常交流性的语言有所区别。新闻用语惯于模仿,公文用语离不开模式,而散文用语贵在创新,强调个性,其强大的生命力是真情实感。日常语言进入散文创作,需要经过升华与提炼,通过凝聚、强化、形象化处理,更新读者的习惯反应,唤起新鲜的感知。

      她有一篇抒情散文《西边的太阳真的落山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位哲人说过,身处幸福之中的人是不会做梦的。只有愿望得不到满足的缺憾之人,才把生活中的向往与追求化作痴梦,希望现实中得不到的能在梦境获得补偿。这样一来,与母亲的永久离散,带给我的便只能是“梦里寻她千百度”了。

      在极度悲痛的日子里,我在梦里和母亲相见的情景亦真亦幻:母亲为小时候的我洗头扎辫;母亲送别稚气未脱的我下乡插队;母亲给风华正茂的我准备嫁妆;母亲因外祖父母的故去而伤心哭泣;母亲在八十岁的生日宴会上与家人合唱“幸福的生活充满阳光”;母亲在呼唤我的乳名,而我却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在梦里,我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女儿,母亲还是一个永远不老的母亲。

      如今,让我唯一能聊以自慰的是,母亲虽然走得步履匆匆,但上帝给了她一个少有痛苦的人生旅途终点,了却的是她不愿拖累亲人的心愿。母亲的躯体化作了缕缕青烟,但超越时空的母爱之光并没有离开我,她生长在我的人格里,扎根在我的生命里。

      如今,失去母亲的我只期盼着:借助星月的柔光,再见母亲熟悉的身影;借助江河的清风,再听母亲的叮咛;借助神仙的魔力,再牵母亲的双手;借助梦境的微妙,再和母亲相守……

      只是淡淡的抒怀,没有夸饰,没有张扬,而所说的却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清人说:“好诗只是近人情”,散文何独不然!由此可见,散文语言的生命所在,就是真情实感。

      责任编辑 刘佩劼

      本文标题:自觉的文体意识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1234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