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盟玲
摘 要: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倡导以观察、调查和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生物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它既是过程、又是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是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展好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扭转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情感,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培养实验兴趣
初中的学生由于刚接触生物这一门课程,如果没有兴趣,就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能量和呼吸的时候,因为过去没有涉及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可能不能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随着口号一起做迅速起蹲的动作,一分钟的时间看哪位学生做得最多。做完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从中理解了关于人体呼吸的哪些知识,比如呼吸的概念和作用,并且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一来,摆脱了过去生硬的教学模式,在欢乐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培养观察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也为了使学生打下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必须教会学生进行观察。观察,是指人们对周围所存在的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但是,科学的观察又不仅仅指“仔细察看”,而是指在自然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一些科学仪器、科学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时候,要注意这几点:①要督促学生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整理以及记录;②在实验中要对重要和无关的因素进行分辨;③要勇于思考,善疑多问;④要进行对比、比较;⑤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根毛和根尖进行观察的时候,要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以及须根系,然后再指导学生用显微镜对根毛的位置进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根尖的结构以及根冠的知识点,最后掌握根毛区的细胞结构。
三、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已走进课堂,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种刺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课堂多媒体的运用,学生在几分钟时间内看到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小苗茁壮成长,直至开花结果,学生有了知识的整体感,因此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增强了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逐渐走向常规化。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高效,合理的使用才能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可刺激学生多感觉参与学习活动。多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方式来表现教学内容,较之语言、书本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视觉媒体的优势。以图象为主,配以适当而精练的讲解,利用声、形优势,使学生在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学习和获取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学习内容,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实验课管理
为端正学生对待生物实验的态度,实验教师要提高自己管理实验课的能力,规范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进行实验的习惯。教师在上第一节生物实验课之前,就要将实验室规则印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进行实验的规章制度、注意事项,从而增强自我约束的意识。在实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更正,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制止,责令其进行规范实验。教师在课外要培养一些生物实验小助手,通过实验小助手来强化分组实验的管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五、开展实验教学研究
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是提高实验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是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要想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及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底蕴。有的教师以为初中的知识没有多少深度,不用学习也能教好,殊不知这样的观念导致了自己的退步,跟不上日新日新月异的知识发展速度。如在做“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滴上碘液后加有清水的试管变蓝色,有学生给试管继续加热,试管内液体蓝色会消褪,冷却后又会变为蓝色。问老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有的教师就无法回答。在教学上,教师不仅要爱好学习,同时还要勇于实践,善于反思。通過实践,检验自己学所知识在教学中的价值,使之转化成自身素质的组成成分,另外,通过反思,不断地总结教学中获取的经验和教训,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
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不能主观的确定教学的能力目标,而要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能力基础进行设计。如对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第一个实验“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时,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因变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不同的自变量。往后,在做第二个实验“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时,仍需要强化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指明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逐渐过渡到让学生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而尝试设计单因子对照实验,多因子对照实验。当学生能力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动员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补偿实验,不能光靠教师的说来代替学生的做。
总之,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的积极奉献,不断进取,生物教师要有甘为人梯的思想,吃苦耐劳的品质,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实验教学,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科学咨询》,2013年第3期
[2]金利銮.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探讨.《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4期
[3]常国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