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 作者: 速读·中旬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670
  • 龚武

      摘 要: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的养成教育也不容忽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都必需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小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已进入“珍宝”年代,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新课题。现在社会,父母的素质都有所提高,相应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也日渐突出。很多学生在家长溺爱下自理能力较差,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作业写完了,本子、书放在书包里都是家长代劳的。造成学生做事动作磨蹭,有始无终,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要改变现状,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以己之见,小学生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贯穿于各学科教学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寻找教材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帮其改正。 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三、加强家校联合,形成合力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定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 合的结果,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使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有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的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是否诚实、文明、谦虚等等,无不与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有关。再一方面,由于家庭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其特殊作用是其他影响所不能代替的,不论在学校接受教师、同學的影响,还是走向社会接受领导、同事的教育,都是暂时的、可离的,而家庭影响则是长期的、终身的。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丰富活动内容形式,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来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以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

      1.讲故事,明道理

      许多传统美德故事代代相传,众口皆碑,学生也爱听。采用各种故事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形式。教师可利用图书室中的各类日常行为规范、传统美德之类的书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个别问题,也可以通过讲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

      2.设情境,辨是非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教育得失,教师应十分重视信息反馈工作,创设各种情境,对学生进行测试教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使每位学生明确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应该说。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定出方圆让学生养成规矩。

      五、表扬鼓励,激励学生的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因此,我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抓典型,树榜样,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激励机制,形成互争互赛的竞争氛围,让学生通过竞赛看到自己的闪光之处,明白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如在班级开展“雏鹰争章”的活动,每位学生平时在学习、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表现好的就能得到老师的五角星,得到十颗的话就可以到教师那里换一个纸质的大苹果贴到学习墙上,到学期结束的时候看谁的苹果贴得最多,就最红,可以跟学期的评比挂起勾来。这样,学生竞赛的劲头也就更足了,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常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4750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