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不如杀之

  • 作者: 杂文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4332
  • 冯磊

      

      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鞠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末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

      以上,见《唐国史补》。

      李勉做开封县尉的时候,曾动用手中的权力让一个囚犯活了命。数年后,在河北地面遇到了他。故囚一家非常热情,竭尽全力款待他。私下里,两口子就如何报答恩人进行了讨论。

      讨论的结果是,女主人说,“恩情重大,无以为报。干脆杀了他吧”。

      那故囚心动了。

      这故事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

      当初,曹操刺杀董卓未果,和陳宫去投奔父亲的故交吕伯奢。吕大喜。安排二人住下之后即外出买酒。曹操睡下后,听到吕家人磨刀霍霍的声音,疑心大起,尽杀吕全家八口。杀完人,才知道吕家人磨刀是为了杀猪宰羊款待他。

      二人随即逃走。路上,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心一横,把父亲的故交也杀了。这是小说中的细节。

      ——善恶往往在一念之间。但是,这一念之间的变化却大有讲究。河北故囚原本是要报恩的,但因为恩情如山无法回报而动了杀心。曹操本来是可以不杀吕伯奢的,但大错已经铸成,遂狠下心来杀了个干净。

      这两个故事虽然不符合逻辑,却颇为符合人性。

      符合逻辑的,是推理。符合人性的,才是文学。文学,就是要把裂变的人格展示给我们看。

      “升米恩,斗米仇”,帮忙帮得多了,受照顾的一方会习以为常。得到的恩惠多了,心里会不安,还可能产生负罪感。久而久之,恩将仇报的故事就要上演了。

      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有几个版本。

      除了《三国演义》,《魏书》中也有记载。称曹操和吕伯奢是老朋友(不是曹嵩的),逃亡期间曹操去了吕伯奢家。吕不在家,他的儿子们见财起意,试图抢劫被曹操反杀。

      《世说新语》里说,曹操疑心重,因为吕家对他太好反而起了疑心和杀心。这里,有个关键词叫做“对他太好”。这是务必警醒的。

      总而言之吧,屠戮吕家满门这笔账曹操是逃不掉的。而曹吕之间的悲剧,是标准的坏故事,让人不开心。不说也罢。

      李勉的故事要阳光一点。

      河北故囚夫妇准备杀掉恩人,这件事被家里的仆人知道了。那仆人非常同情李勉的遭遇,私下里让李勉跑掉了。李勉骑着马连夜奔逃,跑了一百多里后,到一个旅店里歇脚。

      店主人说:“这里猛兽很多,伤人无数,你怎么一个人跑来了?”

      李勉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店主人听。他的话还没讲完,从房梁上跳下了一个人,说:“我差一点误杀了好人。”说完不见了。

      天还没亮,夜间出现的刺客突然再次露面。他的手里,拎着河北故囚夫妇二人的首级。

      这故事除了让人感觉做人之险,多少还给了人性一条出路。不像曹操杀吕伯奢,干脆一条道走到黑。灭了人家满门,转身还牛皮哄哄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不可天下人负我。

      童玲/图

      本文标题:不如杀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97279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