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专题页回忆
有关回忆的文章
  • 文章标题
  • 作者
  • 阅/评
  • 日期
  • 48891/0
    2023-11-09
  • 童年之光乡村的夜晚好静,能听到蛙鸣。乡村的夜晚没有灯,月亮星星都近。萤火虫,在田埂上,懒懒地光明。最亮的,那一对精灵,梦幻般,在天际星空穿行。那是我的,眼睛。月亮星星萤火虫,还有,我的眼睛,如一盏盏神灯。照亮夜空,照见儿时的梦。这朴素圣洁的,童年之光,曾境…[阅读全文]

  • 26283/0
    2023-11-09
  • 夏天痛仰乐队信徒仍在虔诚膜拜旅行的路有没有终点在昨天我们说着感伤的话从此告别就此告别月光映照然乌湖畔四周的美景是我们的营帐所有的真话假话废话都留在南伽巴瓦南伽巴瓦那年夏天许飞长大以后现在的我常常会寂寞偶尔缱绻星星闪烁剩最亮一颗往事如风划过夜空你的歌跳动音符…[阅读全文]

  • 26805/0
    2023-11-09
  • 堇小坏高中时期的我,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我过得悠闲自在。转折点发生在高三。那时班主任打算调整班级以备战高考,于是让我们重新推选课代表。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班主任宣布同桌寒寒为数学课代表。要知道寒寒的数学成绩是她所有科目中…[阅读全文]

  • 26522/0
    2023-11-09
  • 小狸自从出任《花火》执行主编后,调姐就越来越嫌弃大脸组的妹子们了。开早会的时候,经常拉着我偷偷站在最后面,咬耳朵:“天哪,豆芽怎么越来越矮了!”“哎哟,仔细一看,言情组妹子的脸比其他组要大上一圈……”够了,调姐!你也是从大脸组出去的呀!你也曾力压所有大脸妹…[阅读全文]

  • 34085/0
    2023-11-09
  • 杨琳赵天元问:能否回忆一下您最初到陈云同志身边工作时的情景?答:我是1978年参军来到中央警卫师(后来的中央警卫团)的,入伍第三年的一天,我接到通知要我到中南海中央警卫团干部科,和我同去的还有其他大队的几位同志。在一个会议室里,三位领导模样的同志询问了我的…[阅读全文]

  • 34163/0
    2023-11-09
  •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当时延安全城只有2000余人,“饭铺只有四五家,使用着木头挖成的碟子,弯的树枝做成的筷子;商店没有招牌,买错了东西很难找到原家去换,因为它们有着同样肮脏同样破旧的面貌。”全城肮脏拥挤,厕所尤其原始。丁玲纪实小说…[阅读全文]

  • 32468/0
    2023-11-09
  • 何华曾翻出林文月的《饮膳札记》,这本谈吃的书,越读越有味。林文月是台大中文系教授,学问好,随笔也写得好,以前读过她的散文集,记恩师台静农的几篇尤其令人低回。台先生是安徽霍邱人,晚年在台湾潜心书法艺术,卓然成家。林文月也是日文翻译家,她译的《源氏物语》较之丰…[阅读全文]

  • 32281/0
    2023-11-09
  • 何兆武一早在抗日战争以前,自己还是在北平(京)师范大学附中作中学生的时候,就知道清华园里有位大名鼎鼎的吴宓先生,是号称“情圣”的。可惜当时自己太小,还无缘亲聆教诲,只有每逢假日和同学骑车去西山游玩的途中,遥遥望园兴叹。第一次瞻仰先生的风采,是1939年秋入…[阅读全文]

  • 28740/0
    2023-11-09
  • 张国男父亲被暗杀后,我们一家昆明—上海—香港之间的辗转1946年,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内战,国内政治形势日趋险恶。父亲李公朴和闻一多伯伯于当年7月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时昆明形势非常危险,而母亲悲痛欲绝,身体极度虚弱,我又不满15岁,弟弟才1…[阅读全文]

  • 28477/0
    2023-11-09
  • [原編者按:《戚本禹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录》)在香港出版,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几位同戚本禹共过事的老同志,对这本书进行了座谈。他们是:李公绰(第一个帮助田家英处理群众来信的同志。因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此次座谈他通过电话表达了意见)、吕澄、逄先知、王象乾…[阅读全文]

  • 25960/0
    2023-11-09
  • 周斌曾有人戏说,廖承志领导的对日工作班子里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几百小僧”比他年岁大的中央领导人都称他“承志”或“小廖”,同辈人称他“廖公”,我这样的小辈则称他廖主任(他曾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他生在日本,长在日本。比起带有浓厚广东乡音的普通话…[阅读全文]

  • 26478/0
    2023-11-09
  • 周相臣(1907年生,陕西商南县人,曾任张学良的贴身侍卫十二年)一九三六年十月至西安事变前,少帅曾三次派我去陕北共区。第一次是秘密送信给红军领导人毛泽东。第二、第三次是给红军送粮食、棉衣、枪械。现在,我就将三次去陕北红区的情况简述如下。一九三六年十月四日,…[阅读全文]

  • 25523/0
    2023-11-09
  • 赵庆云《顾维钧回忆录》卷帙浩繁,内容丰富,叙述生动,为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珍贵史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组织翻译出版《顾维钧回忆录》,不仅着眼于学术,亦有对海外华侨、对台湾统战的考虑,在此过程中隐然可见大陆与台湾之相互竞胜,颇为耐人寻味…[阅读全文]

  • 26087/0
    2023-11-09
  • 浅步调高二那年,生了一场病,后遗症就是得了轻微夜盲症,每天吃维生素A鱼肝油。别人妈妈都变着花样带饭,我妈妈给带的盒饭,都是猪肝胡萝卜,这一度让中午拿出午饭的我十分尴尬。在奉行安静学生跟调皮捣蛋学生做同桌的年代,我这个跟男生说话都脸红的老实姑娘,就被安排了班…[阅读全文]

  • 25851/0
    2023-11-09
  • 苏莉有谁能像我母亲一样把养牛这件事融入自己一生的光阴之中呢?并把这充满了各种各样牛的故事牛的生活慢慢揉进我们的生命。我们喝着牛奶长大,看着一头头鲜活的小生命诞生、成长,又眼见它们一个个地离开我们。这种种的生命回转往复成了我们童年的背景,而这样的生活早已离我…[阅读全文]

  • 25011/0
    2023-11-09
  • 叶兆言“清污”1983年秋天,我开始读研究生。那年头考研究生,导师要把弟子带毕业了,才开始招收新生,不像现在,年年可以招。除了公共课,小课去导师家,在书房里听导师随便说。我的导师叶子铭年龄不大,教学方法却属于老派。我们是他开始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叶老师以研…[阅读全文]

  • 24449/0
    2023-11-09
  • 周海滨2015年5月12日,李立三夫人李莎告别了她漫长的一生,享年101岁。这位经历过苏联十月革命、“肃反”时期和中国“文革”的世纪老人,传奇而曲折的人生让人唏嘘不已。李莎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1914年3月20日生于俄罗斯萨拉托夫州的一个贵族家庭。1…[阅读全文]

  • 22089/0
    2023-11-09
  • [澳]雪珥轰动欧美的日记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英文版《李鸿章回忆录》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这本书号称从多达160万字的李鸿章手稿和日记中节选编译而成。该书的主编曼尼克思在前言中介绍说,李鸿章并不注意保管自己的日记,当他从汉口调任直隶总督时…[阅读全文]

  • 23725/0
    2023-11-09
  • 陈四益记者生涯,很辛苦,也很有趣,可以看许多想像不出的事情,从中窥见一些世态。虽不成片段,却未必无趣。常委会初到新华社湖南分社,就奉命跑“运动”情况。这对我来说,完全陌生。“文革”最初五年我在上海,因为没有卷入漩涡深处,所以于内情知之不多。到湖南三年,在山…[阅读全文]

  • 24544/0
    2023-11-09
  • 述弢当历时数年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翻译工作划上句号时,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有幸或者说不幸地同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同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曾见证了“同志加兄弟”的中苏友好蜜月期、斯大林去世、赫鲁…[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