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评论
《上海艺术评论》立足上海,面向全国及海外。以视觉艺术为中心,反映艺术界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成就的图文并茂的综合性艺术杂志。(每期有北京及外地、海外文章,体现上海的包容性,重点为新视角、新作品、新领域)
文集访问量: 8304 次
音乐列表
李蒲星提到“坏”,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幅后现代主义经典绘画《坏孩子》(美国画家菲谢尔,1981)和廖雯主编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访谈录《不再有好女孩》(河北教育出版社)。无论是画的标题还是书名当然都不仅仅是局部的名称意义,而是整体的美学判断。正是整体的美学...
“坏”画——“Bad”Painting是美国著名当代艺术策展人玛西娅·塔克(MarciaTucker)蓄意提出的。玛西娅·塔克在当代艺术的观念构成上极具反讽性、先锋性与争议性,也正是如此,1977年,她被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馆(TheWhitney...
茅正圆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仅看作一种历史“遗留物”,而看不到其本身的发展规律,那么我们所做的保护也就只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因此,非遗保护发展方向,应该是一种人情世界的回归,而这,恰恰是无法用任何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两个发生在德国山区的小故事196...
钱斌广泛的学术争鸣之后,似乎达成这样的见解:“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遗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遗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以便与过往的商业开发相区别。如此一来,“非遗...
章莉莉在今天,活态流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特征。因此,当代非遗发展应当有效进入市场,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价值的流通商品,并与市场发生良好的互动,相互推进,成为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和原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词汇,从字面上看似乎有些悲...
陈岸瑛哪些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非遗原本的生命力,哪些会削弱、损伤它们的生命力?我们必须面对令人遗憾的现状:全球的生产和生活无一例外地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适应于农耕社会需求的百工,在遭遇工业化、城市化之后,势必会从中心走向边缘。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张西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业文明之果,是传统社会生活道德、情感与审美的若干表达。在与工业文明的磨合中,整体溃败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全球同质化的工业文明语境中,我们仍然需要本土文明和地方知识所具有的身份辨识、情感记忆和生活支撑作用……一张镀金的狗...
[编者按]从冷战模式到难民危机,文化多元化似乎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然而,纵观东西方人文传统,“兼容并包”始终主导人文思潮,人性共识也不懈地推动着文明自身的进步。对话中,两位关注“文化多元化”的学者将立足当下,探讨后现代语境中跨越壁垒的可...
瓦斯达斯·卡拉里斯资本主义的艺术品“市场”总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运行。被出售的不仅是这个东西本身。购买它还意味着加入到物品拥有者的想象性集体中去。这个物品在本项研究中将被称为艺术品(artefact),它同时也是购买者之间纽带的符号,因而建构了...
羊含芝2015年暑期档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与今年的《大鱼海棠》创造的票房“小奇迹”,向市场展现出国产动画电影和二次元文化的巨大消费力,但是市场的反应又是否能代表一切,国产动画电影是否穿越长久以来的暗夜,已经迎来了一个破冰之春呢?知乎网站上的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