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新批评)
《上海文化(新批评)》是目前全国唯一全方位介绍上海的综合性月刊,以“权威性、资料性、可读性”使“立足上海,反映上海,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原定办刊宗旨得以具体化。杂志全方位地向海内外读者介绍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整体形象及发展变化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为政界经界的各种决策提供最新的、翔实的动态报道。
文集访问量: 4121 次
音乐列表
顾亮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属于少数杰出的后现代作家之一,他们的作品乍一看就光彩夺目,走进去之后却是一个个晦暗的黑洞。后现代这个词在当下有各种各样的意义,但对我来说,它仅仅意味着有能力吸纳一切,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包括我们的无知。《所谓好玩的事,...
王辉城位于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的安那托利亚(Anatolia,又名小亚细亚),古希腊人曾在此建立首屈一指的城市以弗所(Ephesus,又名艾菲索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信仰主司贞洁、生育和狩猎的阿尔忒弥斯女神。他们为女神所建造的亚蒂密神庙,成为城市中...
张伟劼詹明信在他那篇著名的《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中指出,在第三世界的情况下,知识分子永远是政治知识分子。这一点在拉丁美洲作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介入政治,或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社会批判,或是在文学写作之外兼做时政...
符辰希“第二天,没有人死去”若泽·萨拉马戈是葡语世界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葡萄牙作家。作为小说家的萨拉马戈,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惯于盗用上帝身份的骇客。他只消在历史与现实的流动中突破一个小小的缺口,插入一条反常的设定,看似稳...
罗伯特·哈斯王家新方邦宇等译纪念兹比格涅夫·赫伯特兹比格涅夫·赫伯特数周前在华沙逝世,享年七十三岁。他是上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欧洲诗人之一,或许,其影响力甚至还超过了他同时代的典型战后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和维斯拉瓦·辛波丝卡。谈论他并非一件易事...
周嘉宁去年八月我去爱荷华参加了国际写作计划,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学城里待了三个月,和来自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占据了一座校内招待所的两个楼层,公用一个公共会客厅,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烘干机,是一个非常紧密的相处过程。每个星期都有主题讨论会,朗读会,公...
谌幸宗教的语境中,死亡是一个环节,不同于当代很多诗人作为个体极具感受力和共情的体验书写以及对现实的关照,在包慧怡笔下,死亡几乎从未与具体事件挂钩,始终只是一种间接的转喻或诱惑。生命体的死亡在唯物主义者眼中意味着活动可能性的消失,而神秘主义恰恰相反...
汪广松一艾玛首先是法学博士、律师,然后才是小说家,她的法学背景形成了她独特的书写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用她小说里的一只鸟类动物——白耳夜鹭来形容,这只鸟:不喜群居,白天深藏于密林,夜晚独自出行,飞翔时无声无息,宛如幽灵。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作家的行为方式...
李伟长李伟长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海子《四姐妹》死,作为一种逃离,一种隐喻,在文珍的小说里出现过不止一次。寻死,等待死亡,割腕自尽,文珍都写过。寻死(自杀)比想象中的困难很多,要死成预想的样子,得同时满足多个条件。...
木叶“大海啊永远在重新开始。”瓦雷里的这个诗句可以视为创造者的一种美德,而这个群体中秀异的诗人更是在不断启程,将自身引向大海,自我检视自我革新,一面涌荡一面充盈。新诗发轫之初的许多诗人,作品没有与时偕行或过于趋时而非自然生长,往往未能走得足够远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