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2073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DiWan
  • 林沐风
  • 香灵儿
  • 小泥巴
  • 爱农
  • 谷一

采编/海风媒体融合下的网络文艺评论采编/海风媒体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文艺评论周由强(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强力推动了媒体融合,带来了一场“传播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文艺创作、生产、...

浏览全文 阅读(27881)

文/本刊记者陈雷一场计划好的偶遇——走进真实虚拟电影院文/本刊记者陈雷在普通人印象中,电影院就是一个巨大的黑屋子,从屋子后方的一个小窗口射出的一束强光,泻在顶天立地的银幕上,映出五彩斑斓的画面情节、戏剧人生。这一切事先皆由一群专业人员通过精心的编...

浏览全文 阅读(27894)

文/丁黎在他乡:走近“上海写作计划”驻市作家文/丁黎9月开始的两个月,几乎是上海一年里最好的季节了,随着道路两边的树木开始参差变色,整个城市仿佛被衬上斑斓油画的底色;随着日夜温差的拉大,早桂也开始在墨绿的树影里透露出点点金光,街道和公园里暗香浮动...

浏览全文 阅读(27924)
大众奖如何代表大众 2023-11-09 08:48

文/万俟杲大众奖如何代表大众文/万俟杲金鸡百花奖颁奖现场今年的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把最佳男女主角和配角的若干奖项集中颁给了被认为是“流量担当”“颜值最佳”的那几位候选人,而“落选”的则是被公认为演技爆棚的实力派,其中不少还是“影帝影后”级别的...

浏览全文 阅读(27890)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海风”里的艺术表情与时代体温——写于《上海采风》改刊七周年之际文/本刊记者胡凌虹秋高气爽,这是一个象征丰收的季节。再过一个月,就是《上海采风》“改刊七周年”的日子。虽然,对于一本以“静水流深”为风格的杂志而言,周不周年无关紧要...

浏览全文 阅读(27895)

“改刊七周年”之际感言当七年的杂志被高高地摞起来时,忽然就觉出了分量:这里凝聚着多少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心血啊。难得广大读者错爱,经常将本刊视作“案头必读刊物”,偶尔错过一期便无法释怀,必要补齐不可。由是想到多年前的一幕:胶州路大火过后,东方早报记...

浏览全文 阅读(27835)
回归小说的母题 2023-11-09 08:48

文/肖念涛回归小说的母题文/肖念涛肖念涛供职于湖南省散文学会母题之一: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当然是语言的艺术。这是个最基本的母题。作家应该对语言怀有敬畏之心。俄国有个评论家说过,要从一千吨文字里去提炼一个字眼。这当然有夸张的味道。但语言的重要...

浏览全文 阅读(27853)

文/任海杰要重视歌剧制作理念的创新文/任海杰任海杰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会员,乐评人,发表大量音乐评论和鉴赏文章说到歌剧的发展和繁荣,现在似乎有一个倾向:一味强调原创。原创固然重要,其理不言自明,不言而喻。但把各方面的资源...

浏览全文 阅读(27857)

文/沈鸿鑫历史人物与戏剧人物的变奏文/沈鸿鑫沈鸿鑫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戏剧、曲艺研究50多年,著有《周信芳评传》《周信芳传》《梅兰芳周信芳和京剧世界》《京剧在上海》《海派滑稽名家》等前几年,一些描写历史人物的电影、电视剧引起纠纷的情形屡屡出...

浏览全文 阅读(27853)

文/张闳艺定胜天——在艺术家郑胜天“世纪:ShengProject”长征计划上的发言文/张闳张闳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批评家郑胜天先生是1980年代艺术新潮的见证人,更重要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那场艺术新潮的推波助澜者,是“第一波”。刚...

浏览全文 阅读(27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