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068 次
音乐列表
文/彭小莲《渺生一页》的真诚文/彭小莲彭小莲导演,作家。导演代表作有“上海三部曲”以及纪录片《红日风暴》等。另有《他们的岁月》《回家路上》《理想主义的困惑——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等文字作品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DanisTanovic,196...
文/庄大伟那些年,咬文嚼字的乐趣文/庄大伟庄大伟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少儿文学专著一百多本,多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上次我在“那些年,广播电视一家独大”中,提到过当年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们都习惯随身带一本《新华字典》,咬文嚼字,认...
文/罗晓诗意的心诗逸的舞文/罗晓你曾赐我以白色裙裾/说,爱人,我们的梦/我穿上,我脱下/我说,我们的灵魂已彼此袒露/从此,你给我全部的温度和呼吸/和光影流转的永昼/数不清的梦醒之间/忽然一天,你的背后万丈深渊/于是,我来了/倔强的背起一世界的沉重...
文/本刊记者秦岭罗周:讲“故事”并不是我的兴趣所在文/本刊记者秦岭罗周国家一级编剧,现任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副主任。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师从章培恒先生。戏曲编剧代表作有昆剧《春江花月夜》、京剧《将军道》(合作)、锡剧《一盅缘》、淮剧《李斯》《宝剑...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张鲁一:我就原地踏步,不突围文/本刊记者刘莉娜在第四届乌镇戏剧节上,话剧《大鸡》开创了开票首日五分钟售罄全部场次的“票房神话”——要知道,这届戏剧节除了主委会从国外邀请来的高水平剧目外,国内观众熟知的孟京辉、赖声川甚至林兆华都有...
文/余驰疆周冬雨:成长与蜕变文/余驰疆10月1日,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提名公布,《七月与安生》一举揽下7项提名。周冬雨凭借安生一角入围影后。情商与真诚对周冬雨而言,拍摄《七月与安生》是在恰好的年纪诠释了一个恰好的故事。她在这部戏中扮演了家庭、成...
文/李庆福评弹有一个“鼎盛时期”文/李庆福李庆福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副团长(现上海评弹团)、上海京剧院党委副书记、上海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文学艺术院副院长评弹演员在解放前都是以档为演出单位,属于个...
文/张守仁苦难造就了张贤亮文/张守仁张守仁历任《北京晚报》文艺编辑,《十月》副主编,编审。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等1980年初春,张贤亮在《朔方》登出了《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不久,从银川到北京。我和章仲锷约他在东四三条宿舍见面聊天...
文/陈清泉忆几位京剧界艺术家文/陈清泉陈清泉曾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等职,出版过散文集《月朗星稀》,中篇纪实文学《电影星空的双子星》,长篇小说《血染和氏璧》等我的祖父陈景山是位京剧迷,我才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常常带我去看戏。我的父...
文/盛汉清摄影师殷虹的“西藏魂”文/盛汉清盛汉清影视编导,中国影协会员,上海视协会员,编导30多部科教片和近百部电视片,其中《两系法杂交水稻》获金鸡奖最佳科教片提名和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等科教片是电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既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又有独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