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2062 次
音乐列表
文/张朝杰我今年虚岁九十有二,住在松江社会福利院,近日整理书架,在不多的藏书中,翻到一本《杜月笙正传》,不由引起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发行的报刊和出版的书籍中鲜见关于上海滩传奇人物之一——杜月笙的只字片语。当时任《青年报》文艺...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王晓明王西彦暑假期间的华东师大显得空旷宁静,从正门进去,校园主干道的两旁树木森森,这一处的梧桐树有上海别处很难看见的粗壮树干和阔大的树冠,树冠由道路两旁向路中间两两相合,好像一双双撑开的手,温柔地为树下行人遮挡烈阳;又仿佛一条遮...
文/陈云发初见周思言先生,往往会使人感到他有点“狂”,其实,他是个既直率又谦逊的人。他的“狂”,更多的是他书法作品中那一个个字所流露出来的“刚”气。读他的字,你无法不被吸引,字如其人,所以看到他字的人,都会以为他是个“狂”的人,实际上,他只是“字...
文/袁龙海韩硕在《南昌起义》作品草图前留影(袁龙海摄)韩硕浙江杭州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画艺委会主任、...
文/信芳在演艺界,李家耀从不自称“艺术家”,但他确确实实是个“家”。戏剧大师黄佐临生前就称他不仅“戏演得很出色”,而且“还是个能力很强的导演”。最最难得的是广大观众念念不忘他。日前,他去华山医院检查身体,结束后“打的”回家。一上车,司机就认出了他...
文/特约记者程也袁鹰原名田复春、田钟洛。当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编辑。1924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和业余创作。担任过《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文/胡凌虹5年前在莘松路的一家咖啡馆内曾采访过王诗槐,那时的他刚演完《茶马古道》,侃侃而谈剧中拉萨巨商尼玛次仁的角色,并称“是从事影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过程”,然而如今,对这个角色他已经不甚满意,开始神采飞扬地谈论起《开天辟地》中个性鲜明、充满着爆...
文/苏秀“王子”与“太后”“公主”们:曹雷、刘广宁、苏秀、童自荣、李梓(从左至右)编者按:著名配音演员和译制片导演苏秀,1926年出生于长春,自1950年起先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翻译片组、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和译制导演,她的“配音生涯”已达60年...
采编/刘莉娜大理石宫(1924-1949年间为嘉道理家族的寓所)如果你对一个老上海说起中福会少年宫,他会说,哦,那个挺括的大理石大厦;如果你对一个上海小囡说起中福会少年宫,她的眼睛一定会马上明亮起来,那个在市中心坐拥大草坪的白色建筑,寄托了她对绚...
主讲/张维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瑞士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兼职教授,清华大学特约研究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国家领导人英语翻译,走访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