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采风月刊
《上海采风》办刊宗旨定位为把握城市气质,品味上海生活、发现上海、导航上海的城市杂志,其内容贴近生活,视点独特,强调“独家新闻”,聘请名家开辟专栏。《上海采风》不主张花花绿绿的娱乐新闻,也不沉溺于晦涩枯燥的说教,致力于在通俗中体现深度,在深刻中保持轻松,进一步张扬个性、思想性以及时代精神,既和时代同步又能超越时代。
文集访问量: 11995 次
音乐列表
文/信芳永远的“小两口”1991年,25集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在央视首播,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欢笑。特别是剧中《人间指南》编辑部的6位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却又性格迥异的编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之一,就是那位“...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王晓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前院长。从事文艺学研究,主攻影视文学理论,其主要理论著作有《中国电影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影视文学写作》(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主编有“传播学丛书”及“广播电视艺术...
文/陈炳邵洛羊1917年生,浙江宁波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现任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一级美术师,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分科主编,上海交通...
文/信芳“马莉莉是当代沪剧艺术的重要代表。她很好地继承了前辈演员的艺术遗产,又努力吸收现代剧场艺术,把握每一出戏的美学格调,深入刻画角色性格,并把这一切都熔铸成自己的生命形态而投入舞台,使沪剧至今没有出现衰弱。”这是1991年马莉莉从艺30周年举...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陈村近影(肖全摄)一堆有些斑白的随意横躺的头发,一副老式的框架眼镜,一贯朴素的衣着,如月牙儿般的背配合着一根拗着造型的木拐杖,再见陈村,依然是这样的标志行头,留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青年的风格和印记。刚坐定,陈村立马从斜挎至腰间的...
文/本刊记者刘莉娜本刊记者与铁凝合影这一次和铁凝再相遇,是在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第三中学校门口。在高原纯澈而通透的阳光之下,她穿着蓝条纹的Polo衫外罩一件牛仔夹克,翻出来干净的白色衣领,削得很短的卷发下是一张轮廓分明的笑脸,看起来完全就是我记忆...
文/郑利寅俞振飞获取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我1960年毕业于原华东政法学院(后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法律系),却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上海市戏曲学校,从事戏曲艺术研究、管理和教育工作。因长期担任校长秘书,我一直跟随俞振飞,后来由俞...
采编/红菱上海世博会圆满落幕了,而那片有着无比绚烂记忆的世博热土又将呈现怎样崭新的面貌呢?人们进行着各种设想并充满着期待。近日,“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战略专家会议”在上海西郊宾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欧·...
采编/本刊记者刘莉娜在中国,有很多人终生没有进过美术馆,但也不会因此觉得缺少点什么。而美术馆和画廊里那些“前卫”或“后卫”的艺术,至今也还在狭窄的专业圈子里打转,从某种意义上俨然“沦为”了阳春白雪和空中楼阁。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
文/本刊记者胡凌虹回顾历史,上海是名副其实的“魔术重镇”。现在呢?“重镇”依然算得上,但是到底有多重,就见仁见智了。我们今天审视这个“魔术重镇”的重要意义在于:魔术告诉你,生命的可能性在哪里,创意的本质在哪里。孜孜不倦的魔术师表面上远离生活,实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