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冶贺桂梅《西日本时间》一书的独特性,我以为是不想被任何意识形态(包括自己的)所控制,这是思想者洁癖式的警惕。这种警惕在书中被发挥得炉火纯青,几乎形成了一种新的叙述范例。在学界,贺桂梅以清晰地处理难缠问题著称。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研究的场域中,面对从...
盛洪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解,多以为是发愤励志之言。最近读来,我认为似乎还有深意。这里面包含了太史公对历史的深刻洞见,至今人们并未领悟。比如“通古今之变”。其中之“变”是演变之变,而不是新与旧的断裂和截然对立。所谓“古今之变...
冯同庆中国史学,有守先待后的理念,考据或义理而温故知新。王星所著《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一书,就秉持这种理念,据事言理,彰往察来。也就是最近人们常说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王星对中国师徒制起源的...
《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清》卷”)自一九五○年被书画鉴定家杨仁凯在东北博物馆库房中发现后,无论是书画界还是文学界、历史界、建筑界,都把它定位为一幅“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伟大创作”。同时,对画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余辉所著《隐忧与曲谏》的出...
罗夷辛亥、甲午这类前人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应如何深入,考验学者的学力与识力。后进之人喜捷径,借新观念以提倡新问题,而不愿尝试接续前贤未竟之业往下做的道路,更有等而下之者,俨然自我作古,一味平地造起,以自说自话为空谷足音。其实,“前人关注者往往是枢纽...
丁宁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史就是一种为艺术建立特殊关联性的人文学科,探究的是时间上的关联性、空间上的关联性以及交互影响的关联性等等。自从西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谓的“新艺术史”涌现以来,对于艺术史的反思呈现了一种批判性的思潮。如何通过符号学、结构主义...
周志强在国内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领域,蒋原伦教授一直倡导并从事媒介批评。他主编了“媒介文化丛书”,撰写了专著,创办了《媒介批评》辑刊,首开先河。书生的情怀、批评家的睿智和学者的儒雅,都成了蒋原伦作品的诠释。他一直倡导媒介批评的政治功能、社会意义和...
钟乔一《我的诗篇》虽在二○一五年第五十二届金马奖纪录片项目入围未得奖,却已在海峡两岸的进步知识圈及社运社团中,引发一定的回响。从我个人对纪录片非常有限的观影经验与理解中,我以为:这部纪录片以高度电影叙事构造,结合影像创作者对于画质及剪接的美感化,...
王瑞芸对我而言,做理论不是一件好玩的事。那些文字、概念、逻辑总感到和自己生命隔了好几层似的。可是我在读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希基的文集时,这种感觉消失了。每天早上起来,想到他的文集在案头上等着我,心里美得要命,好像一盒拆了封的巧克力搁在那里似的。以往...
胡艺珊遇到伍尔夫是一种有意味的阅读经验。在这里,我说的不是伍尔夫的小说,而是她的散文或者文学批评随笔。在《伟大的书—西方经典的当代阅读》中,邓比意识到:“伍尔夫的文字美丽、独特、高贵……其伟大之处毫无疑问,而且对文学人文这样一门西方经典的概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