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存人们都说眼见为实,然而,用“眼”与用“睛”是不一样的。目不转睛强调的是“睛”的专注,视而不见说的是“眼”的虚瞄,成语“明眸皓齿”中的眸是暗递秋波的灵窍,“有眼无珠”则是讽喻某件事在某些人那里入眼不入睛,眼里有,心中无。譬如当下的手机查微信,...
赵志勇思想场记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德国舞蹈剧场艺术家萨沙·瓦尔茨(SashaWaltz)的《春之祭》在伦敦首演。一场激动人心的演出,唤起人们对这部经典的百年记忆。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俄罗斯芭蕾舞团首次把这部作品带上巴黎香榭丽舍大街...
王一方人们都说眼见为实,然而,用“眼”与用“睛”是不一样的。目不转睛强调的是“睛”的专注,视而不见说的是“眼”的虚瞄,成语“明眸皓齿”中的眸是暗递秋波的灵窍,“有眼无珠”则是讽喻某件事在某些人那里入眼不入睛,眼里有,心中无。譬如当下的手机查微信,...
一九五一年,在与内地疏离了近四十年之后,西藏重新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西藏僧俗精英会愿意接受这种命运?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滕华睿(GrayTuttle)博士在《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TibetanBuddhistsintheMa...
刘以林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
贾冬阳萌萌讲过一个解释学上类似“谷物”、“秃头”的问题式寓言:“一支溃逃的军队是怎么停下来的?”在她看来,一百多年来,被西学笼罩的中国学术,颇有点类似一支“溃逃的军队”,只不过方向有点变,如今“溃逃”变成了“尾随”,更难摆脱“胜利者”强力的震慑。...
刘涛习字之法,有临有摹。临是对帖移写,摹是用纸罩帖影写。临书不受载体材质限制,竹帛、纸张、砖石都可以临写,即使墙上地上也可写,估计“有典有册”的殷商就有了。摹书须用纸。汉代始有纸,考古发现的“西汉古纸”纤维粗,汉末的“左伯纸”据说“研染辉光”却厚...
李圣华近二十年来,陈维崧与阳羡词派研究渐成学界的一个热点。在周绚隆的《陈维崧年谱》问世前,已相继有两种陈维崧年谱出版:陆勇强先生的《陈维崧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零零六年版),马祖熙先生的《陈维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二零零七年版)。陆谱较具...
蒋晖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殖民研究在西方就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却译介不多,研究不透。在批评实践上,我们前有对张艺谋电影的后殖民解读,后有对底层研究的呼应,算是浅尝辄止地“玩”了一把后殖民理论。拉丁美洲的知识界对后殖民理论的兴趣有多浓,我不很清楚...
魏泉王风的《世运推移与文章兴替》做到了以一种难得的干净、整饬而又明晰的文风,曲径通幽,从传统“小学”的语言文字所涉范畴着眼,由“文字”而“文章”、而“文体”、而“文运”,构建出一个庞大而又细密的文学史景观,堪称是近代文学研究的补天之作。这本书由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