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从学美国学者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一书的中译本,正如《译者后记》中所云:“一些原始材料和人名,由于资料和时间所限未及还原。”第394页的注释(2)与第399页的注释(65),即为其例。注释(2)中的“WangFeng-yuan...
孙友峰《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八期登载了汪丁丁先生的《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一文,我读之数遍,思绪万千。首先说明一点的是,我所指的“我们这一代人”与谢义维在《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一期中所说的大体一致,即“现在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青年”,借用地质学上的术语,...
苏福忠我曾就马克·吐温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过一个小小的调查。问: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吗?答:当然。问:这是一部写孩子的好书,书中的小人儿写得有血有肉,令人难忘,给你印象最深的都是谁,你能列举几位吗?答:汤姆·索亚。问:没错儿,书中第一...
沈鹏读费孝通先生《游滕王阁小记》(《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三期),佩服他以米寿高龄,治学严细。文中提到的《晚香堂苏帖》,我手头无此帖的拓印本,请人将费老提到的有关文字拍摄照片察看,其中康熙五十一年梅溪姚士的跋语称“东坡先生初学颜鲁公,故多刚劲而有韵...
王宏志香港位处中国最南端,从前是化外之地,中原人士轻易不会南来,韩愈谏迎佛骨,也还不过是被贬到潮州。但自从十九世纪中叶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后,香港人口便不断激增,从一八四一年二月的七千四百五十人到今天的超过六百万。换言之,在一百五十年里,香港的人口...
余石屹读《读书》一九九七年十一期载贺次军《朗读与默读》,觉得作者从朗读与默读二者的关系上,对解构主义底蕴有创造性发挥,尤令人联想到世界文化中一些类似的变化,如由史诗到小说的变化等。但文中对所谓的“汉语哲学家”面对解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即由声音本位论...
王家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晨光微曦,京城内外火光烛天,煤山左侧歪歪扭扭的古槐树(一说海棠树)上,静悄悄地悬着从皇宫走来的一对主奴。崇祯披发跣足自绝的情景,正像他遗书所说的,是要向世人宣告:大明三百年江山金瓯坠地,寿终而未能正寝。冰山化于一旦,寒...
罗小虎《三峡饮食诸题》(载《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五期)一文中引用的顺口溜、民间故事和俗语有些欠准确,兹举两例:一、文中“湖北人(不包括三峡人)不怕辣、四川人(不包括三峡人)怕不辣、三峡人辣不怕”这一“当地流行的顺口溜”并非民间流传已久的俗语,因为三...
怎样接受高尔基今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逝世六十周年,继《俄罗斯文艺》在今年第一期发表了一辑纪念和研究高尔基的专题文章之后,今年第三期的《当代外国文学》季刊又刊载了一组有关论文,一方面介绍和辨析高尔基晚年的思想、写作和社会活动,一方面从中国的高尔基研究...
傅丹林喜欢《读书》的朋友,一定不会错过尹吉男先生妙趣的大作《手艺·泛表演·细腰主义》(《读书》一九九六年第五期)。不晓得建筑界内有多少人常看《读书》,这一篇文章却是不可不读。由尹先生的妙文联想到另一个流传颇广的比喻,那就是孟建民先生在一九九五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