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9142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蕙芯
  • 沂河渔翁
  • 新雷第一声
  • 落红飘雪
  • 林沐风
  • 北侨三叔
当代中国诗歌的困惑 2023-11-09 08:48

肖开愚很久以来,中国诗歌一直承担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假如为阅读当代中国诗歌准备一点背景资料,你会看到一大堆侦探味极浓的传奇故事,而且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有违纯正的文学趣味,提起它们就好像为日益学术化的诗歌写作蒙上专业的耻辱。许多诗人忠实于最初的文...

浏览全文 阅读(22021)
政治朝圣的背后 2023-11-09 08:48

程映虹二十世纪西方知识界对经历着社会革命的非西方国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些遥远而陌生的、既在进行着激动人心的社会实验又充满异国情调的国度,对一些在自己社会中或是觉得单调乏味或是觉得压抑无望的文化人来说是一块可以任意驰骋其想象力的地方。从十月革命...

浏览全文 阅读(22007)
先后问题 2023-11-09 08:48

冯坚《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四期《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文中,作者用哈耶克的理论观点解释中国人太自由、太散漫,以致于成为一盘散沙的原因,认为是专制主义太盛,以致于人们之间缺乏自发的强有力的组织,人变成了孤零零的个体。专制强权与一盘散沙看起来根本没什么...

浏览全文 阅读(21996)
两性是朋友 2023-11-09 08:48

梁春燕《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四期“品书录”中《男性的觉醒:男性学》一文介绍了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男性学研究的某些成果,读后让人颇多感触。男性被以为是力量的象征。虽则到了今天,积极提倡男女平等,但当一个男性降临某个家庭,大家仍会为之一喜,这非但是因为他...

浏览全文 阅读(21978)
多样的文本 2023-11-09 08:48

袁晞八十七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出版了《牛棚杂忆》,他谈到出版这本书的缘由时说:“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季先生可谓智者,但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在那十年中...

浏览全文 阅读(21995)
生命也有“大气层” 2023-11-09 08:48

唐梓钟这个题目照应了我长期以来冥思的一些疑惑,但却产生在拥有第七期《读书》之后。我以为汪丁丁的《“学术中心”何处寻?》与沈自敏的《文化街的曙光》前“理”后“文”,共同道出了知识之于我们现实生存及其理想图景丰富而又沉重的个性话语,这话语同时也是婉约...

浏览全文 阅读(21967)
地理学、筷子及其他 2023-11-09 08:48

李小龙一九九七年第五期的《读书》上,登载了一组“地理学的人文关怀”的文章,读过之后,听见窗外燥热的夏夜里落了一阵微雨,就在这凉爽怡人的雨声中引起了一点思绪。罗兰·巴特在他的《符号帝国》一书中谈到筷子,他说:“这种用具不用于扎、切,或是割,从不去伤...

浏览全文 阅读(21963)
清华学风的渊源 2023-11-09 08:48

吕文浩近几年来,因研究工作的关系,我对有关“清华学派”的问题颇感兴趣。有幸读到何兆武、葛兆光两位先生论列清华学术史的文章,觉得分外亲切有味。这不仅仅由于何、葛两位先生是我在清华求学时期的师长辈的缘故。何先生的文章说理透彻,以理见长;葛先生的文章细...

浏览全文 阅读(21934)
会通与传薪 2023-11-09 08:48

黄福群《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八期打头的两篇文章何兆武先生的《也谈“清华学派”》、葛兆光先生的《学术的薪火相传》,竟让我反复读之再三,说真话,已有好长时间没读到这等过瘾的文章了。两文看似谈的两方面问题,实有其内在联系,即教与学。看来也是编者有意安排的...

浏览全文 阅读(21881)
危险的回忆 2023-11-09 08:48

谭立铸哲学与回忆结有不解的缘,哲学家是那些患“怀乡症”(nostalgie)的人。乡者何?所从出之生养地也。生,即生成,有先天义;养,即涵养,有教育义。一日离乡,却总也“乡音”难改,何以如此?实因先天、教育在起作用焉。“乡愁”作为一个不能释怀的故...

浏览全文 阅读(2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