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必晟读了叶秀山《没有时尚的时代——论“后现代”思潮》(《读书》一九九四年二期),浮想联翩,几不成眠。“后现代”在中国的提前出生,本身就带有了惶恐与躁动。而已步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则利用自己输出文化信息的主导地位,将自己的价值标准、思想体系、文化...
尊敬的读者自《读书》第五期刊出读者服务系统启事后,每日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已陆续将资料编号回告读者,并且推荐如下三种新书,一来感谢读者厚爱,二来作为系统试运行。请拥有本系统编号的读者朋友,按下述地址汇款并务必注明您的编号(未及参加的读者,可留意一九...
毕冰宾《劳伦斯自白集》——在今天这个时候读劳伦斯似乎成了一种对天籁的倾听。在一个人云亦云、匆匆忙忙赶潮头搭便车的时代,人们从一个梦中醒来又匆匆做起另一个梦,换一个梦后自称比以前清醒了,便开始在新的梦里蔑视起旧的梦,称之为往事不堪回首。到底人有了多...
文白不知从何时起,文化已如“女人的袜子”,流转万变,频繁更替。虽然它们样式翻新,五彩缤纷,却都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天,再也没有什么“货色”能压得住“箱底”,有幸而陪伴“女人”终生了——文化“蜕变”为“流行文化”。虽然是“袜子”一样的文化,流行起来却也...
舒禾《读书》第四期有朱维铮先生论辜鸿铭一文,对于这位学贯中西的怪才,朱文于考辨生平和析言其文化保守主义旨趣之外,揭言“历史的误解”,是实在的话。其中说到所谓“回忆”文字究竟“有多少值得历史研究者征信”,尤为针砭之言,好读史者也许会想到,这情形亦如...
郑逸文第一次这样认真地读日本国著名诗人大冈信的诗,有许多溪流许多温泉的地方流过来的诗我以为应该是温馨的,然而大冈信却在发出“天问”——人是可以互相理解的吗?人是不能互相理解的吗?他接着用他的诗写:“你在外部世界见到的/粗野的,可怕的,/荒寂的美的...
苏冰路东之在《情况》里表达了“人间雷同”的意思。我喜欢这样的说法。人与人的差别只有那么一丁点儿,即使拚命折腾也无济于事,况且这仅有一丁点儿差异未必就是真含价值的稀有金属。在这个如此而且日益雷同的世界里,克服人际的雷同发现个人生命的独特价值,说说容...
万一读罢《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说》上刊登的汤一介先生的文章《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不约而同,跟汤先生一样,“不觉手痒,也想写上几句。”汤文提到冯友兰先生被批斗时默念慧能偈文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恐怕跟他晚年的状况存在着某种深层次内在心理...
府建明《神灵与祭祀》是一部研究中国传统宗教的祭祀形式和宗教礼俗的系统之作。作者认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专指正统宗教,区别于在野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等)根植于深厚的原始信仰之中,它以祖宗崇拜为核心,以天神、人鬼、社稷、日月、山川等人格神和自然神崇拜为羽...
李大强读过赵毅衡的《走向边缘》(《读书》第一期),我钦佩赵先生的真诚和力度,但他有的观点颇难苟同。赵文主张知识分子“走向边缘”。但是,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应是拥有完整社会地位和完整人格的知识分子的主动走向,而不应是满腹无奈和辛酸被迫远离中心,正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