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弓《读书》连续两期刊载鉴赏黄仁宇先生之历史观和历史方法的文章(陈乐民《坐视世界如恒沙》,一九九三年第一期;傅铿《超越道德批判》,第二期),足见作者之推崇及编辑者之青睐。然正如历史在推演其“长期合理性”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歧出一样,在黄先生著作的众多...
郑戈在《文化战略》一书中,皮尔森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文化这个术语与其说是名词,不如说是动词”。(第2页)它是一幅持续舒展开来的人类心智图景,又是一曲绵延不绝的跋涉者之歌。人类是文化的缔造者,而文化又因其涵容时空的恢宏气韵得以超然独立于某一个人...
史唯《读书》(一九九三年第一期)刊载了王蒙《躲避崇高》一文,文中冷静客观地详说了王朔及其作品,指出其存在的必然性、现实性,这比目前较为流行的——简单地用“痞子”或“痞子文化”来界定,要科学得多,深刻得多。王朔玩这玩那,说到底,玩的就是大家默默遵奉...
赵汀阳吕祥所著《希腊哲学中的知识问题及其困境》一书,充满机智——古希腊人的机智和作者的机智。它不是记下哲学史中的某些观点,而是力图给出关于哲学史中某些观点的一种思路。在许多人看来,希腊哲学主要是宇宙论和本体论,而知识论只是为其本体论服务的较为次要...
周懋庸《读书》一九九二年第七期《风雨故人》一文,提到法斯特在狱中读卢森堡这段话:“只给政府的拥护者以自由,只给一个党的党员以自由——就算他们的人数很多——这不是自由。自由始终是持不同思想者的自由。这不是由于对‘正义的狂热,而是因为政治自由的一切振...
薛铁龙《英语与英国文化》是《外国语与外国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是在当今商潮中难得的力作。它不媚俗、不随流,在新时代用新材料和新眼光来重新阐发“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传统的问题。作者满怀信心又十分耐心地做着挖掘、整理和编排等艰巨的工作。全书的风格表现...
吴闻从来觉得太极图所引进的概念大都是些“形而上”问题,与像经济学这样以致用为主要目标的“形而下”学距离较远,甚至可能毫无关系。然而,当翻阅由张仁德教授主编的《比较经济体制》(以下简称《体制》)一书时,我的这种感觉则可以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因为在此...
孙正聿包括“生态问题”在内的“全球问题”是时下的热门话题。有感于此,前不久费孝通先生提出“心态问题”,认为“全球问题”是人类的“共存共荣”问题,其中共存是生态问题,共荣是心态问题,共存不一定共荣,所以“心态研究必然会跟着生态研究提到我们的日程上来...
惠钧笑雯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学译文丛书》里,《艺术原理》发行七万五千册,是畅销一时的译著。原著写得深入浅出,译本也注意了文从字顺,只是在不少地方留下疑窦,稍加斟酌,就感到文意像缺了点什么。作者以绘画论述其美学主张时说:“他确实把某些色彩...
纪坡民资产阶级早期的思想运动中,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为人们所熟知,但时间较早、历史作用并不稍次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却不大为人所知。这与许多史家总是较多关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事情,对经济基础研究的不够有关。中国史学也不例外,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