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强近日偶觅金克木先生的《燕口拾泥》小册子,不觉喜出望外。《燕口拾泥》以散珠似的四十五则学术小品结集而成。每篇长不逾千言,短不过三五百。坦坦荡荡,纵叙横比;中外古今,信手拈来;深入浅出,情趣盎然。弗洛伊德和黑格尔,这在常人看来他们不仅年代相隔久...
吕品田《艺术家的美学》书名本身就昭示了王朝闻执著地走着的那条颇为独特的研究道路。这首先表现在他对美学理论形态的认识和把握上。他没有把美学等同于哲学,等同于文艺学,而是将它安放在哲学和文艺学之间的一个独立层次上。前者依次为后者提供感性材料、范畴和基...
夏文斌当整个世界正陶醉在生产力的巨大魔性光彩中而忘乎所以的时候,当全人类都颠狂般纵情于物质利益的挑逗时,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年迈的奥锐里欧·贝恰却凄楚于万家灯火之外,与日本佛学权威池田大作一起,神色忧患地向全世界发出了“二十一世纪的警钟”。说到生...
徐宗勉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我国史学界在五十年代曾不止一次地进行过讨论。讨论的热点之一是关于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当时有的论者提出,运用这种方法就是要拿历史人物同他的前辈人相比较,而不能用现代标准即今人的标准要求古人。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判断历史的功绩...
几十年来,研究谭氏生平及思想者不乏其人,在大陆是热门课题,在海外亦非冷门。而在众多的论著中,分析谭氏思想的似又占了多数。最近有幸拜读了张灏先生的新著《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感到颇具新意。自一九四九年以来,大陆学者研究谭氏的文章...
金亚娜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进程中,美学家的研究和探索自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有的美学家开始思索改革中与美学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并试图把理论运用到改革的实践中去。当代苏联美学家卡冈最近撰写的《改革和加速的审美因素》,阐述了审美因素在当...
薛汉伟随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由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主义理论,到重新认识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和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现在已经深深地触及到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可惜我国至今还...
欣源一八七六年乔治·桑去世时,英国当时的著名批评家乔治·刘易斯写道,乔治·桑是“本世纪最杰出的作家”。马修·阿诺德预言:“乔治·桑声音的巨大震撼在欧洲的耳朵里不会很快消逝。”然而,十九世纪的文豪们没有想到,这个伟大的法国女作家到了二十世纪,却遭到...
翻译家冯亦代先生着手翻译丽莲·海尔曼的名剧《守望莱茵河》是于一九四四年在重庆(见《书人书事》289页)。我当时还是个中学生,在重庆只看过《守望莱茵河》的电影,抗战胜利后才读到冯先生的译本。回想起来,电影固然很精彩,但原著和译本给我思考的回旋余地似...
梁归智有读者可能要说:“错了。《红楼梦》里的原句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怎么出来个‘谁解痴中味呢?”关于这一点,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中说:于此,我又想起,上引之五言诗,其末二句在《在苏本》中却作:都云作者痴,谁解痴中味?此处的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