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雨在传统中国社会,私人之间的书信往往不单是沟通交流的媒介,同时也会成为可供收藏、欣賞、传承、复刻,以及临摹书法的对象,此是为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区别于欧洲的最显著特征。自汉代以来,这种基于书法审美意识的传统便形塑着中国的书信文化,并促生出一系列有趣...
李黎也许是俄国文学作品给我的错觉吧,想象中的俄罗斯,应该是冰天雪地的北国。可是我终于到那里的时候却是夏天,六月的莫斯科比我住的美国加州还要炎热,走在烈日暴晒下热闹喧嚣的红场,恍惚觉得走错了地方。直到看见像是童话书里才有的“洋葱头”大教堂,和美术馆...
周志文晚明有一位重要学者,也是政治人物—徐光启。基督教传入中国很早,但信的人不多,明末有不少天主教教士来中国,教士的学养与态度都很不错,赢得人们的信任,之后信仰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徐光启是其中之一。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人。他考试...
盛韵英国人不爱吃或者不会吃,是举世皆知的。对英国美食缺失的嘲笑从来不少:“欧洲大陆的人有很好的食物;而英国人有很好的餐桌礼仪。”“英国人与所吃食品的关系,多少有点儿像无爱的婚姻。”英国人也从来不缺自嘲精神:“我们吃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
【整理者按:这篇田余庆先生遗稿,没有标题,未注明写作时间,怀疑是二0一0年前后应傅璇琮先生之请为《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田余庆卷》所写学术自传的初稿,后弃而未用,另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稿只是提纲式初稿,稿纸界格外多有附记文字,似是为日后修改而留的...
平凡庞薰栗(一九0六至一九八五)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创者。他建立的一整套教育和研究体制似乎可以回应在后现代理论发展的今天,艺术化手工行业的复兴以及多样化文化体验的需求。庞薰栗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开始写作《图案问...
孙德宏一读俄罗斯文学“黄金一代”的作品,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并立双峰”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何从未见过面?他们原本是有无数机会见见面、聊聊天的……一八四五年五月的一天,二十四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穷人》竣工。整个写作的过程中,他...
高士华是作家,更是政客二0二二年二月一日,八十九岁的石原慎太郎在东京去世。日本社会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有人心情沮丧,如失干城;有人喜形于色,弹冠相庆。石原慎太郎是一个作家,一九五五年在一桥大学读书时发表小说《太阳的季节》,轰动一时,获得第三...
张晖《艺术与能动性》几乎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为重要的艺术人类学理论著作,它不仅为这个在人类学当中颇受冷落的子学科指出了新方向,且对艺术史领域亦有所辐射。作者阿尔弗雷德·盖尔试图在已显颓势的符号学分析范式之外另寻途径,把基本的分析取向从“艺术作...
罗志田什么是历史的主体?或谁是历史的主体?这是众多历史从业者萦绕于心的问题。据梁启超的看法,司马迁的写作精神就是“以人物为历史主体”,故他的《史记》也“以人物为中心”。后世虽传承了司马迁所创的“纪传体”形式,其实没得到他的历史精神,盖“《史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