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百华走进书店,可以看到不少工具书。然而,从治学的要求来看,仅有工具书是不够的。词典一类工具书,一书之成,谈何容易。上海几个有关单位从事于《英华大词典》的编写,已历数年,及至书成并置于读者案头,恐怕还得几年。有时这就“不赶趟”了。因为,以外国文学...
周建夫等介绍《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下简称“五十年”)是李桦、李树声、马克合作编辑的。它既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又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好书。这部四十万字的巨著,收集了三十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诸如:许广平、郭沫若、...
洁泯一本于四十年代写成,在国外有着十几种译本的中国小说,到如今始以中文本形式出版,这是很少见的事。是出于作者的自谦罢,还是格于那些年来时机的不合,怕成为一种什么“批判”的目标,以致一直湮没无闻。但不管怎样,现在终于给印了出来,总算是一件幸事。至于...
薛德震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一点体会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这是多年来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老百姓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但企图从理论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不少试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生产资...
杨肇虞《读书》每期所载新书预告,绍介读者,解决边远地区买书难的困难不少。本年二期新书预告载潘光旦、胡寿文合译的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见告后即于二月二十四日邮寄伍元给商务印书馆邮购部购买。四月八日该馆将款退汇,附条说明:“该书已售缺,一时又不能再...
许福谦《读书》一九八二年第七期载《唐太宗的儿子》一文说:“(太宗)第七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这里的“肃宗上元元年”显然不对。李恽生于何年,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他是唐高宗李治的异母兄。李治生于贞观二年,即公元六二八...
吴希义今年的《读书》第四期载了张隆溪同志的《管窥蠡测》,其中谈及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的anti-hero现象,笔者共鸣颇多。西德当代著名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就在他的《灯塔船》(DasFeuers-chiff)中让主人翁弗赖塔克说:“我从来不是英雄,我...
王景山《读书》今年第四期发表了赵清阁同志的《茹苦忆》,并在《编后絮语》中引用了她的关于重视无名作家的话。读后深有同感。翻开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绝大多数的诗文恐怕还是通过各类编辑之手,或在报刊上发表,或由书店印行的。巴金、丁玲是名作家,可是当初如果...
赵玉福读书看报是业余生活的乐事,但亦有美中不足,即有的文章(包括那些专门介绍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够,读者为此常有一种忧虑感。如: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大众医学》《威胁着老人的青光眼》一文说:“正常眼压在10—21毫米汞柱之间,超过25毫米汞柱就是...
卢敦基林东海著《诗法举隅》一书,深入浅出。读后受益不浅。但73页解说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曰:“燕子……王谢大族豪富之家可以巢居,贫穷寻常百姓之家,也可以巢居,所以这里以燕子比喻不嫌贫的人。”这里明显有误。刘禹锡的《乌衣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