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一、三部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概述西方语境中对中国文学史的关照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俄语版Материалыпоисториикитайскойлитературы(中国文学史纲要)于1880年由王西里(VasilyP.Vasilyev,1818-...
李小荣日本著名学者吉川幸次郎曾归纳中国文学有三大特色,其中第三个是“尊重典型”,认为“唐以后的诗歌典型就是杜甫”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宋代文字禅兴起之后,禅宗诗歌创作与评论中出现了一种极为有趣的文学现象——杜诗崇拜。如万松行秀元光二年(12...
《杜甫研究学刊》所有注释均用尾注格式。凡引用文献,必须注明出处。现分中文文献、英文文献及其他相关规范三个部分予以说明。一、中文文献(一)图书1.古籍凡引用古籍,应尽量标注具体页码;卷数一律用汉字表示,如“卷三七”“卷二〇三”。(1)刻本(清)汪惟...
孙启祥新乐府运动和古文运动一样,是唐代重大的文学革新运动,而主张诗歌因事立题、讽喻现实、不求入乐的新乐府运动,尤与表达唐代中后期社会矛盾加剧的现实需要契合。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说起唐代乐府,人们可能会想到李白、杜甫,说起新乐府运动,首先想到的是白居...
刘林魁刘亚旭中唐以后,由皇室尊奉老子为始祖引起的三教先后排位之争已经全部消歇,代之以三教和谐相处。其间虽有唐武宗灭佛之举,但为时短暂,从会昌二年(842)十月到会昌六年(846)三月仅持续了不足四年。此一时期,文人士大夫们常常于三教同尊共奉,入朝...
王群丽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以下简称《蓟丘览古》)诗前有序交代写作的缘起:“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遗迹也。”陈...
彭燕近年不时有学者质疑谢灵运诗的审美价值,进而否定他对中国山水诗的开创之功,故综合古代诗论和相关研究成果,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质和意义做出合乎历史、逻辑和理性的分析判断,就成了一个看似陈套实则亟待解决的重大诗学问题。进入这一问题之前,应对谢灵运诗在...
钟卓萤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8),是日本汉文学的鼎盛期,也是日本汉籍文献最丰富多彩的时代,更是“李杜”在日本汉诗史上地位达至顶峰的时代。江户即今日本东京。在早期的奈良、平安时代,日本汉诗以学习《昭明文选》和白居易为主,李白与杜甫两位中国...
刘晓亮继宋人注杜且形成“千家注杜”的盛况之后,明末清初再次出现了第二次注杜高潮,涌现出多部迄今仍有影响的杜诗注本。然自乾隆朝杨伦《杜诗镜铨》之后,虽注杜之人不断,产生影响的杜诗注本却寥寥无几。清岭南顺德人吴梯之《读杜姑妄》是这“寥寥无几”中较为有...
冷浪涛杜诗历来号为难注,杜集文献亦浩如烟海,在宋代已经有“千家注杜”的说法,但是直到今天,部分杜诗的注解仍然存在疑问。徐仁甫是当代杰出的训诂学家,尤其在古诗文的虚词研究上具有较大贡献。其中,《杜诗注解商榷》和《杜诗注解商榷续编》是徐仁甫杜诗注解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