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的思潮。这样说,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思考的是,在这种思潮下的当代文化批评是不是文化批评,又是怎样的文化批评,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予以厘清...
黄馨瑶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以来,精神分析是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女性主义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和对话对象。然而精神分析在为女性主义提供丰富话语资源的同时,也对女性主义形成了一种话语桎梏,这突出表现在女性主义对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偏执使用...
张伟自20世纪以来,无论是W.J.T.米歇尔的“视觉转向”、德波的“景观社会”,抑或费瑟斯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无不隐喻着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即公共空间在日常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凸显及其作为审美范式的现代确立。空间不再只是事物的地理纬度与存在形态,更...
凌晨光于当代造型艺术史上未必占据突出地位,但在美国普通大众当中广受欢迎的通俗画家诺曼·洛克威尔(NormanRockwell,1894—1978年)有一幅颇具幽默与自嘲意味的绘画作品,名叫《三重自画像》(图1)。画家构筑了一个自画像画家的自我呈现...
吴飞保罗·利科(PaulRicoeur,1913—2005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海德格尔所谓的“前理解”实际上很难洗脱这样一种嫌疑,即暗示了“读者将自己的偏见简单地带到阅读中”(利科,《诠释学》152)。因为在利科看来,阅读既不...
郭晓蕾一、“我”的“原罪”基于启蒙式理想(权利公平)的现代社会不仅在精神层面,更在制度层面,肯定了艾玛·包法利或于连·索黑尔的欲望——寻求他人具有而自身不具有的现实客观性——的合法性,这无疑更加刺激着个体欲望的繁荣。但如果,艾玛或于连果真实现了他...
谭光辉一、厌恶的情感符号学一般情感研究都会认为,厌恶(disgust)是一种消极的情感。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厌恶这种情感,因为厌恶的感觉首先会使我们难受,从而导致我们对人或事物的排斥和拒绝。然而很多人的感觉可能都错了。我们不喜欢的,实际上是那些引起...
ZhangCongZhaoBingAbstract:Inthisinterview,ProfessorJohnStorey,oneofthemostrenownedscholarsinthefieldofculturalstudies,noton...
苏昕传统的绘画模式是在二维空间有限的画布上创作的,画家通过虚实对比、大小对比以及透视等绘画方法使得画面呈现立体的效果,力图还原真实世界与真实空间。虚拟现实绘画是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艺术创作的新媒介,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里的艺术形式指的是...
朱恬骅图灵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发表于1950年,它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正式诞生。70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发展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张。而文学与人工智能的关联不仅指涉性地显现在科幻的叙事之中(王峰128),也贯穿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观念更新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