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秋雨
出生在河南封丘,参军在河北承德 ,工作在湖北潜江。实现记者梦想,心灵为之歌唱,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发表新闻作品多篇,曾是国内具有一定实力的编辑、记者、作家之一。其作品特点是关注人间真、善、美、及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中的困惑和追求。文笔细腻、优美、感人,受到众多读者喜爱。 2008年3月,省内外6家生活类知名杂志知晓我内退后,热情相邀,但我决定不再做编辑而专事创作。我想乘着文字的翅膀,越走越远,越走越高,多出几本好书,给后人留个念想。
文集访问量: 6516 次
音乐列表
我出生在50年代,那时物质匮乏,没有电视,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童年的乐趣,当然少不了看场电影、草台子戏,画书是我们渴望的娱乐,当然少不了旧时的玩艺:弹玻璃蛋、打凹窝、打釰、跳方、打元宝等。最难以忘怀的还有那动人心弦的火柴枪。火柴枪又叫洋火枪,主要零件...
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记得还是用火纸、火镰和火石来取火的。火镰是用火刀、皮夹组成,火刀形状弧形,皮夹里装着火石与火毛。吸烟人取火时,打开皮夹取出火石与火毛,火石在上,火毛在下,用钢镰猛撞,发出的火星引燃火毛。我们家生火做饭时,常是找一把玉米秆或其他...
我的家乡封丘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不仅有龙吟虎啸的陈桥驿,天下黄河第一险的曹岗险工,国家级的黄河湿地保护区,豫北自然湖泊之最——青龙湖,还有许多风味小吃:留光火烧,陈桥兔肉,封丘卷尖,春季烧鸡,巨罡卤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封丘卷尖。卷尖...
“小方田四角方,四个红娘来栽秧。四双白脚下秧田,我请哥哥来打秧……”这首熟悉的家乡民歌又在田角地头飘荡。时值夏至,菜籽进仓,麦子入库,接着便是乡村女人的拿手好戏??秧田是早几天沤好的,一畦畦的,明镜般的,被庄稼汉们拾掇得颇精致。清浅的水田倒映着蓝...
春节回故乡过年,我以迫不及待的心情站到了离我们只有8里路的封丘县留光乡青堆村青陵台故址前。现在的青陵台,高台已然无存,但台基依稀可辨,只余一座息氏墓,墓前有康熙十七年知县王赐魁题写的“战国息氏贞烈之墓”墓碑,其碑文因风化剥蚀,大半已不可识。息氏墓...
朋友在一家酒店工作的两年时间里,最大的感触就是——优质的服务是工作的中心。事实上,优质的服务以微笑服务为主——无论接待的是顾客还是老板,她都会在第一时间展现出最真挚的微笑,就这简单的一个微笑,为她赢得了晋升机会。前些日子,她在电话中告我她已升为部...
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妈妈做菜时,我拿着筷子守在一边,菜出锅时可以抢先尝上一口。热热的菜在嘴里细细咀嚼后下咽,那种幸福的感觉一路滑到胃里。看妈妈做菜是一种享受,普普通通的菜下到锅里噼里啪啦几下翻炒便传出阵阵香气,鲜亮诱人,让人大咽口水。那种锅铲与锅...
小时候,到我们村做手艺的很多,染布的,楦布鞋的,磨剪子菜刀的,补锅碗瓢盆的……其中我最盼望的是做叫叫子捏糖人儿的。那时经常来我们村吹糖人儿的老头名叫李维方,人们都叫他糖人李,他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糖人李一般半个月来一次。在他临来的前几天,我们就掰...
回忆“头发换针”的年代小的时候,在家乡的老街上、尤其是快到年跟时,孩子们经常听到一种铿锵清脆地叫喊声:“乱……头发……换针啦……!”他的这声吆喝,召来村里许多女人们。有身着花布的大姑娘、有扣着大襟的中年妇女、还有典型的小脚老太太。她们手攥着积攒了...
在我小时候,物质匮乏的上世纪70年代,常有货郎在我们家附近转悠,一边摇着“叮当叮当”的铁铃,一边拉长声音吆喝:“有烂铜烂铁烂胶鞋鸡胗皮牙膏壳都可以拿来卖哦——”货郎担虽小,可有不少的生活小物件,诸如:毛巾袜子牙膏煤油火柴针线钮扣铅笔纸簿……当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