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973 次
音乐列表
邵振国我常想,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我身后,是我不知道的。冥冥地感觉它也感觉不到它。如同赫拉克利特说的那条河,流去了,就不复了。而在这条流变不居的河背后却有一个“逻各斯”。又如苏轼追问的“雪泥飞鸿”,及“鸿飞”之后,所留与我的空茫。庄子说:“人之生也,...
孟繁华?梁晓君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看来,一个人到国外生活还是与他在国内换一个环境的感受并不完全一样。一座城市就是一种心情,更遑论把自己投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去生活。因此,海外华文文学写作一直是一个相对独特的领域,在写作上也更具有个人化和心理学...
李兴阳“乡镇企业叙事”与“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新世纪乡土小说与中国农村变革系列研究李兴阳中国农村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崛起”①,30多年来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发展,对农村经济和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界有种观点,认为乡镇企业是...
陈舒劼一“十日何谈尽?”《生死十日谈》黑底的封面上嵌着五个鲜明的红色字体,以时间之长映衬意义之重。谈不尽的,就是这部小说关注的核心:发生在农村中的自杀现象。古代知识精英遗留下来的历史记载表明,自杀通常是属于英雄豪杰、忠臣硕儒或者是贞妇烈女的特权。...
王云芳文学湿地的守护者──论《散文》的编辑思想及其审美倾向王云芳《散文》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第一本专门刊发散文的纯文学刊物。它与《小说月报》、《小说家》以及《散文·海外版》,都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旗下的品牌期刊。三十多年来,社会发展...
杨扬开放社会的特征之一,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彼此尊重和相互交流。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学而言,开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交流方式上,又有自己的阶段性特点。照一般的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应该迅速扩大,但事情似乎并没有人们想象...
潘凯雄从“岁月流金”到“铅华洗尽”──对新时期以来文学期刊发展与嬗变的观察与思考潘凯雄如果给传统的文学期刊下一个宽泛点的定义的话,那么它就是一种传播文学信息的定期出版物。当然,传播文学信息的媒介很多,除期刊外,还有报纸、图书、广播、电视以及现在的...
陆建华汪曾祺的一生因戏剧创作很不平淡汪曾祺曾用“平淡”二字概括自己的一生。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这话是愤慨语,当不了真的。只要对汪曾祺的生前情况稍作回顾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一生非但不平淡,而且具有传...
张英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崇高”、“反英雄”的转型“历练”之后,新世纪的英雄主义叙事又开始了一次到目前为止尚未完成的转型。总体而言,这次转型在思想型英雄叙事和传奇型英雄叙事的两个方向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前者的代表作有项小米的《英雄无语》、...
房伟《长恨歌》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以“都市”核心意象表征现代性的代表之作。在此之前,大多数有分量的长篇小说都是乡土或家族题材,如贾平凹的《浮躁》、张炜的《古船》、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或是类型思潮的代表,如改革小说代表作之一,张洁的《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