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944 次
音乐列表
王士强1960—70年代“前朦胧诗”的发生探源王士强近年来,关于“朦胧诗”的发生,人们的视线已经探寻到了历史的更深处,逐渐地从1970年代后期的《今天》杂志追溯到了“文革”之前、1960年代中前期的若干写作小组,大致说来,“‘朦胧诗’——《今天》...
金丝燕中国当代新诗学:视野、走向、新诗源──回到与宇宙对话的传统*金丝燕关于诗学,当代各文化遇到的同一问题是:诗何为?问题的提出,隐含一个文化身份在世界一体性身份化的背景下如何存在的问题。人是需要看到自己的,或通过外在他者,或通过内在的“我”。双...
韩松刚因为每天都是太阳,所以生活也不能重复。——《青春出动》作为一名从事文学写作的“80后”“新青年”,杨澄宇可谓是一个“多面手”,小说、散文、评论频频见于《钟山》、《雨花》、《芳草》、《书城》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在他的笔下,我们能够明了地...
杨澄宇我怕我老了,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阿尔都塞认为,“凡阅读必定有罪”。在阅读的时候,我们总是用先在的观念肢解着眼前的文本,试图构建自我救赎的道路。在得救的同时,文本或被放诸在神龛的位置,或被放逐到遗弃的角落。于前者而言,作品在被享有“神性”的...
汤拥华文学如何“在地”?——试论史书美“华语语系文学”的理念与实践汤拥华近年来,“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literature)研究在国际学术界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①就这一研究方向或者说场域而言,目前最为活跃的学者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
黄毓璜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会说知道一点教育。一方面,早年就读于师范院校继之以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多少给了一些如此说话的底气;另一方面,现时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广泛焦虑的一个热点,成为每个家庭面对的现实,自己也有所遭遇、有所痛感,常会萌生说点什么的...
冯晓文学批评: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冯晓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两个凡是”被否定,中国社会进入与五十至七十年代历史相“断裂”的“新时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
许凌由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编纂的《中国当代戏剧总目提要》(董健、陆炜主编)是一部大型资料性工具书,该书的编纂历时十年,已经于2013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国当代戏剧24000种(创作、改编的剧目,老戏、翻译剧不收),其中2340...
周明全张燕玲有两支笔——文学批评和散文创作。在创作之外,张燕玲还是一位职业编辑,但从她的文学批评理念看,她主持近17年的《南方文坛》,或可理解为是她文学批评的外延和批评理念的践行。张燕玲1963年生于广西贺州,1984年毕业于广西师大中文系。大学...
韩亮《晚霞消失的时候》:历史现场与重返之思韩亮一、如何成为手抄本在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晚霞消失的时候》通常被置于“文革”潜流文学或者“地下文学”的框架中进行论述。如洪子诚出版于1999年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将《晚霞消失的时候》与《波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