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970 次
音乐列表
杨小滨从2012年6月起,我开始陆续联络在北京居住(以及小部分从北京移居国外)的近百名诗人,征求他们关于接受“北京诗人生态研究”项目的意见。2012年夏至今,我亦多次访问北京,与许多诗人(兼及友人或家人)进行当面访谈。从2013年1月起,我陆续通...
敬文东《红岩》与罗广斌的悲剧(上)敬文东革命前奏1966年是稍微有点记忆力的中国人永远无法释怀的年份。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它都“属于那种加了着重号的、可以从事实和时间中脱离出来单独存在的象征性时间”①。那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给无数人提供了太多的机...
牛学智目前而言,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镜头覆盖率,“70后”与“80后”无论如何都是今天时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换句话说,要判断所谓今天时代文学艺术的基本走向,绝对不是那种昙花一现般以“异类”形象在所谓合适时刻出现,勉为其难地代表一下此时代的“厚重...
刘阳扬潘向黎爱茶,也爱诗,对茶对诗,都“有点像身不由己的爱情”。她喜欢“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诗句,并用这“不分明”做了她的散文集《看诗不分明》的题目。她的散文,如茶,也如诗,在泾渭分明的日常生活中留下朦胧美丽的丝丝情愫,在紧张忙碌的都市节奏...
臧晴一一直以来,潘向黎的小说都被认为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真实写照,她笔下那些霓虹闪烁、流光溢彩的百货店橱窗,紧张忙碌、咖啡氤氲的白领生活,以及轻抹蔻丹、顾盼生辉的摩登女郎……都共同构成了一派繁华质感的都市景象。尽管消费社会到来后,“频繁而致命的无聊与...
申霞艳方方的两翼:历史与当下申霞艳近年来,方方创作势头凶猛,作品老到、大气、浑然。她以长篇小说《武昌城》和中篇《民的1911》深入武汉的烟尘深处;以长篇《水在时间之下》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声音低回》等中篇叙述城市下层生活;以《刀锋上的蚂蚁》...
刘川鄂黄耀芳《万箭穿心》:小说与电影刘川鄂黄耀芳一、小说《万箭穿心》之于方方与贾平凹、王安忆、莫言、韩少功等50后作家一样,方方也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产量高水准的作家。自1982年发表处女作《大篷车上》,三十多年来,方方的创作丰厚而独特,从不...
李有智《革命后记》的常识性问题李有智一个作家在写作时偶尔用错词语,写错句子,甚或出现常识性错误,这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严格地说来是不应该的。鲁迅《不通二种》一文里早就说过,“……做中国文其实是很不容易‘通’的,高手如太史公司马迁,倘将他的文章...
白草《第七天》是一部文学性严重缺失的长篇,或可曰它走的是非文学、反文学的写作路数。文学性的缺失,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在本部长篇,即为结构上的影视化和情节上的新闻化,而影视化和新闻化,则恰为文学写作的死敌。一个鬼魂儿子寻找同为鬼魂的父亲,“游荡在生与...
方岩2013年8月9—10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扬子江》评论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青年批评家论坛·文学批评与文学生态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一批、第二批共十七位客座研究员、青年文学批评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