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913 次
音乐列表
●管卫中偶尔读到徐敬亚先生的《燃烧的中国诗歌版图》,他在文中提到1983年发表在《当代文艺思潮》杂志第一期的文章《崛起的诗群》,陡然引起我如丝如缕的回忆。一晃,竟然是三十年过去了。往事恍若隔世。当年的小伙子徐敬亚以及我,都老了。我当年是这篇文章的...
●李旺乌热尔图是1980年代(1981,1982,1983)三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鄂温克族作家,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作家如此贯穿性地以鄂温克族为描述对象进行小说写作。之后,也不多见。可以说,不论对于鄂温克族还是对于当代中国文学来说,乌热尔图都是...
●叶橹悄然现身的背影子川这个笔名首先会使人联想起“逝者如斯”的感慨,他是借此暗喻生命的瞬间即逝的短暂,还是要表达生命之流的绵延不息呢?也许这样的穿凿都过于夸大其词。我从这个笔名中更多地想到,它也许只是表示自己是一道不显眼的小小支流,默然无声地流淌...
●滕翠钦陈舒劼一文学史表明,继“五四”和四十年代之后,女性性别认同叙述在八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再次成为文学的重要主题。鲁迅追问“娜拉走后怎样”及其塑造的祥林嫂和子君、凌淑华对新式夫妻生活细微裂痕的揭示、庐隐塑造的反抗既定命运的女青年、茅盾笔下个性突出...
●藤井省三贺昌盛编译[编译者案]本论文为东京大学文学部藤井省三教授在2008年3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村上文学的中文翻译与接受”研讨会上所作的学术发言的基础上撰写而成,后以《村上春樹の中国語訳》(日文)为题刊载于《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
●王晓华当代文学批评始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转型,其言说策略、言说方式、言说内容都与此相关。这次转型可以归结为两个关键词:其一,改革;其二,开放。前者剑指僵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后者则表达了一种走向世界的生存姿态。对于这两者,人们最初的设...
●胡亮2000年1月,洛夫写下《漂木》第一行,“没有任何时刻比现在更为严肃”①。在此之前,甚或更早,作为诗人,甚或作为大诗人,洛夫已告完成。他在熔铸魔与禅、知性与感性、超现实与新古典、悲剧意识与超越精神、生命之惊悸与历史之感怀等方面,展现出诡异的...
●马铃薯兄弟洛夫马铃薯兄弟(以下简称马):诗人张默先生曾说过,“洛夫是当代诗坛少数几位赢得国际声誉的杰出诗人之一”。作为一个享誉国际的中国诗人,您在大陆读者中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从您的诗集的受欢迎程度即可见一斑。我有幸担任责任编辑的您的诗集《烟之...
●洛夫宋严羽说,诗的妙处如……镜中之象,而象的背后又是什么?从开始写诗至今,我一直在词语中探索、质问、思考,在词语中寻找答案,而答案其实都隐匿在由词语信手搭建的意象中,诗中。麻烦的是每个意象、每首诗给出的答案都不相同。中国新诗的年龄,我习惯从一九...
●王德威也许各位在座的来宾已经注意到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南京的文学现代史”,而不是现代文学史,这样一个词汇的特别安排是有着自己的用意的。长久以来,我对于文学与历史的互动一直有着非常深厚的兴趣。在我们现在一般学科所定义的文学史的观念和实践上,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