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874 次
音乐列表
陈昶近些年,随着相关材料包括当事人和身边朋友的回忆文字a、残缺的诗稿影印件b和誊抄稿c的相继公开,部分学者开始从手稿与版本的角度对北岛诗歌进行研究,但因为文献资料的不完整与记忆的错漏,未能充分、清晰地呈现出《回答》的创作与修改过程。笔者通过搜集和...
黄发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教育研究,目前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不同时期大学、中学的文学教育,以及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鲁迅文学院的作家培训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学校以外各种社会力量主办的多种形式的文学教育通常被忽略。在1980年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
宋雪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重量级学者,陈平原在主业“文学研究”之外,还不时涉足“大学话题”,从1996年与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算起,在二十余年间,探寻百年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精神,关注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叩问理想中的“大学之道”,不断为学界贡献新...
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重量级学者,陈平原在主业“文学研究”之外,还不时涉足“大学话题”,從1996年与夏晓虹合编《北大旧事》算起,在二十余年间,探寻百年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精神,关注当下教育改革的方向与进程,叩问理想中的“大学之道”,不断为学界贡献新作,...
洪治纲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余华的创作就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编撰《余华研究资料》,到后来修订《余华评传》,我曾对余华研究的国内成果及其相关情况,进行过长时间的跟踪和梳理,发现余华研究始终处于数量与质量的不平衡状态之下。每年发表的有关余華创作...
一师友中多有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我自然得学会藏拙,平日里从不卖弄这方面的学识,更不要说精神境界了。可实际上,我读鲁迅四十年,也算是别有心得,走出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小时候,看父亲擦桌子,小心翼翼地挪动那尊鲁迅石膏像,明白这老头很值得尊敬。“文革”...
王彬彬一、问题的提起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严格说来分为三个时期。1940年代是第一个时期。从1940年至1949年,汪曾祺共发表了四十来篇小说。有的年头发表得多一点,有的年头发表得少一点,但几乎每年都有小说新作问世。第二个时期,是1960年代初,也就...
郝敬波中国当代小说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西方和中国现代小说的辉煌成就面前,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写作始终面对着更多的困难,也存在着布鲁姆所说的超越经典的焦虑。目前,当代小说家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经验方式、审美形态、传播手段、文化观念的变化无疑对小说创...
邵丽在分析自己小说《天台上的父亲》时说:『那么到底是谁逼死了父亲?是人还是环境?是他人还是自己?历史和个人,都有自己的运行逻辑,然而又都互相影响。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就是人自身的解放。所以,人的追求和梦想不能尽情发挥的时代,肯定不是一个好时代。』她...
刘铮生长于农村、当过农民和矿工的作家刘庆邦目光从未远离过其生活过的故乡,其小说创作主要围绕熟悉的乡村和矿区生活展开,这一点与20世纪早期的乡土小说作家一脉相承。生活在北京的刘庆邦,夜里常梦到家乡。他在新出版的散文集《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中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