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7022 次
音乐列表
吴俊?施燕平《〈人民文学〉复刊和编辑日记》劄记(二)①——文化部的两次会议:创作评论座谈会(1975年)、创作会议(1976年)吴俊文学史新视野(主持人:王彬彬)一、文化部创作评论座谈会(1975年12月1日-30日)1975年下半年的政治形势堪...
童娣新世纪以来,网络类型小说蔚为大观,成为网络文学中最为“吸睛”与“吸金”的文学样式,几乎各大知名文学网站都以醒目的板块与栏目主推各大类型小说。类型小说写手花样迭出的种类翻新、网友的持续点击收藏与热评、出版影视市场的倾情加盟更是成为类型小说大面积...
姜永琢?论当代藏族诗人非母语写作的特质姜永琢*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朦胧诗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BZ096)阶段性成果。一非母语写作区别于母语写作,但由于写作者身份、语言、所处时代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不同,非母语写作...
杨金彪“新诗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努力证明其‘合法性的历史”a。合法性作为新诗“原生性”问题,新世纪以来在一种异样的冲动与焦虑中演化为标准与身份的双重问题意识,这是其外部话语空间合法性与美学合法性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百年之后的新的话语形态。这一话语形...
张德明?那“江南”的画卷里有无限的美意——读王学芯近期诗作张德明称诗人王学芯为文学世界中的丹青好手也许是再贴切不过的,他的诗章里有清晰可辨的艺术图景,有引人入胜的美学意境,有活灵活现的自然生趣。徜徉于诗人编织的那些分行文字中,如同置身于一卷妙美异...
翟月琴早在1989年,胡兴就指出“第三代”诗人区别于朦胧诗的“无调性”b创作特征。直到2008年,张桃洲又特别提到,“20世纪前半叶新诗在声音方面的兴趣,大多偏于语言的声响、音韵的一面,而较少深究集结在声音内部的丰富含义。进入当代特别是20世纪8...
周维东?一种态度:关于中国文学、翻译及诗——奥地利翻译家、诗人维马丁(MartinWinter)访谈周维东*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2AZD086)阶段性成果。周:马丁您好!您组织翻译的《LEUCHTS...
张雯雯+王春林由于笔者长期从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而且也曾经先后撰写过若干篇关于作家赵树理的研究文字的缘故,对于赵树理的研究现状可谓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日前,笔者有幸邂逅了知名传记文学作家陈为人的一部题名为“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
陈仲义?现代诗接受的难关——细读、变造细读、反细读,及方法陈仲义*本文系2014国家社科基金后期项目“诗歌审美接受研究”(项目编号:14FZW005)阶段性成果。一、“细读”:接受中的微分析“觉察”现代意义的细读(closereading)出自瑞...
项静一本雅明在《柏林童年》中讲到他“喜欢看到我关心的一切东西从远处朝我靠近”,故事在远处发生,慢慢移到我们面前,郑小驴小说中那些与“历史”挂碍牵连的往事,应该都来自于他的童年记忆(耳濡目染的湘地鬼神传说、口耳相传的祖辈的往事、家庭故事),而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