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争鸣
《文艺争鸣》文艺评论刊物。旨在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表文艺界众家之谈,讨论当今文艺创作、文艺思想、文艺研究中的各种问题,推动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读者对象为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文科师生。
文集访问量: 6954 次
音乐列表
邵宁宁一、“灵魂啊,不要躲开大地/不要躲开这大地的尘土”:地母崇拜的不同意义在海子诗歌中,大地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催人生长,保存四季、仪式、诞生和死亡的大地艺术。是它给了我结实的心。”中国现代文学一向钟情土地。大约从郭沫若的《地球,我...
王杰泓自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译本(2005)面世十年来,“关键词”研究在国内学界一直呈现出一种备受青睐、广为征引的盛况。仅以文学艺术研究为例,直接以“关键词”命名的代表性著述就有: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丛书》(2005)...
裴萱进入后现代社会以来,“空间转向”和空间理论逐步成为哲学和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在学科互涉、知识播撒和文化研究的语境中,空间理论出场的合法性源自对长期以来对“时间——历史”知识模式的反思与调整,以及对空间本体生成性与实践性的理论确证。空间...
时胜勋刘巍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当中最具民族魅力的一种,今天依然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近年来,当代书法却问题重重,在遭遇当代艺术、商业资本、市场逻辑之后,书法是什么,书法的本体是什么,书法是人文艺术吗,书法将来该走向何方,就成为迫切的问题了。今天...
杜书瀛一、文学“可否定义”是20世纪才出现的问题1数年前,一位老学者戴着高度花镜,指着一本书对我说:“它说文学不可定义、不能定义!难以理解,难以理解……”面对着他一头银发和堆积在皱纹间的深刻疑虑,我报以同情的理解和微笑。我能体会他的困惑和拒斥。对...
郭建玲一、晚清译界的“林译”现象林纾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富有戏剧色彩的人物。他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黑奴吁天录》等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林译小说与原文出入甚大,其中的“不忠”之处,主要...
王卫平穆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普遍认为“文革十年”没有文学,那是文化的大破坏、大灾难、大断裂时期。有的只是林彪、江青一伙炮制的“阴谋文艺”、“帮派文学”。随着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资料的发掘,研究者开始修正以前的看法,认为“文...
黄心村1970年代的中国,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后半段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具有潜流汹涌和渐变的特征。文革早期(1966-1969)的破坏在毛泽东进入晚年的1970年代平息下来,生活表面上恢复了正常:学生们回到了学校,其他人则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单位。美国...
在行进过程中,人们从变动不居或迟滞沉重的生活中感受最为明显的是新鲜、疲惫与焦灼等现实感,而当走过一段行程之后,回首过往,才会渐增历史感。周群玉著《白话文学史大纲》1928年由上海群学社推出时,距离民国诞生只有短短十七年,与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
杨联芬一、“浪漫”作为新词现代汉语“浪漫”一词,大抵与20世纪初中国出现的一些新词如“共和”“革命”“经济”等相似,原为古汉语中已有之词,在被日文借用翻译西文后,成为传输西方现代思想与文化观念的“新词”返回中国。“浪”与“漫”在古汉语中十分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