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1456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谷一
  • 李椿
  • 爱农
  • 孤独玫瑰
  • 易梦
  • 断翼孤蝉

◇王友胜苏轼集儒学、道学、佛学及医学修为、美食养生于一身,将保养身形与修养心性合二为一,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念和方法。明末清初学者王如锡专辑苏轼的养生之论,编为《东坡养生集》一书,内容包括苏轼饮食养生、服药养生及修炼养生等资料。苏轼还是宋代著名的美...

浏览全文 阅读(33842)

◇潘殊闲一、苏轼的养生智慧纵观苏轼众多的养生理论与实践,苏轼的养生已从个体修炼上升到一种可以沾溉万世的人间智慧,概而言之有五:(一)心养苏轼特别强调心神、心灵、心性、心境的调适与颐养。在给李伯时所作《老子新沐图》的赞文中有这样的感喟:老聃新沐,晞...

浏览全文 阅读(33887)

◇袁桂娥刘继增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两千多年来,在我国最广大地区广泛流传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核心之一是菩萨信仰,常提到的有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其中观音菩萨信仰流传最为广泛。观音信仰是所有菩萨信仰中汉化最彻底的一种,也是整个印...

浏览全文 阅读(34035)

◇彭林泉元丰二年正月,苏轼在知徐州时,撰写了《乞医疗病囚状》。这是一封奏议,也是一篇重要的法律文献。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苏学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法学界提及或研究此文的也不多见。中国法制史学者徐道邻先生曾对此文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这篇文字又十分明...

浏览全文 阅读(34073)
苏轼诗歌的儒家维度 2023-11-09 08:48

◇沈广斌苏轼自幼深受巴蜀“通经学古”传统的影响,少即治经传于家学。后读《汉书》深为范滂事迹所激励,遂“奋厉有当世志”。青少年时期的苏轼就已熟读经史,接受了经世济民的思想。嘉祐二年,苏轼应试,作《刑赏忠厚之至论》,由儒家仁厚之心推及刑赏忠厚之义,颇...

浏览全文 阅读(34198)

◇李公羽“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苏东坡一生,完整准确地诠释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东坡贬谪儋州三年,为儋...

浏览全文 阅读(34350)

◇王艳纵观苏轼现存的二千七百余首诗,风格多有变化。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坡诗略如昌黎,有汗漫者,有谨严者,有丽缛者,有简澹者。翕张开合,千变万态。”但在这些风格不同的诗中,却多能体现一种“情—理—情”的价值建构理路。所谓“情—理—情...

浏览全文 阅读(34305)

◇蔡明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论“少游词境最凄婉”,切中肯綮,但秦词意蕴不止于凄婉。秦词现存八十多首,观其全貌,约为情、愁。元祐以后作品数量不及此前,但“个人情绪”之词占比最大,而且其最富盛誉的名篇多花开此苑。这些词中,多有以个体存在之“我”为主...

浏览全文 阅读(34437)

◇吴宇轩仕与隐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普遍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中国的隐逸文化传统按其发展顺序大致可分为道隐、心隐、朝隐、林泉之隐、中隐、酒隐、壶天之隐七个阶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孔子。苏轼作为士大夫人格的典范,一生仕途坎坷,三次...

浏览全文 阅读(34569)
苏轼词情理结构探析 2023-11-09 08:48

◇马蓉“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梁漱溟即言:“周孔教化自亦不出于理知,而以情感为其根本。”钱穆亦云:“知情意三者之间,实以情为主。”这种“情”并非单纯的自然本能或动物性欲望,儒家讲“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礼记·坊记》)、“始者近情,...

浏览全文 阅读(3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