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玉美国学者唐凯琳以“散为百东坡”为题,来描述西方汉学界以不同视角与方法研究苏轼时,所呈现出多重苏轼肖像的状况,并进而指出:“苏轼作为一个有趣的人物,他总是在不同时代里引起不同的论题,受到不同的强调,正因为每一代人都对苏轼研究提出新论题,所以...
◇方永江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
◇杨一泓苏辙晚年闲居颍昌,依然心系政治,与朝廷保持着疏离又紧密的微妙关系。以苏辙晚年所作史论文《历代论》为考察中心,可见苏辙散文在晚年生存语境下整体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写作特色。他的散文以传达立意为先,故无意遵循文体传统表达规范,无心使用语言修辞技...
◇杨一泓苏辙晚年卜居颍昌,作为元祐旧党独自生存于党禁环境之中,思归故乡,寻求内心的安宁,但又并未真正远离朝政,立言反思北宋朝政,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体现出矛盾的晚年心境。在对现实悲感的深刻感受中,苏辙以人要“活着”的内在亲证为动力建构人生价值:第...
◇刘清泉与都江堰相关的苏轼诗文极少,仅存《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和《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苏轼《送鲜于都曹归蜀灌口旧居》[1]5165表达了他对同乡的羡慕和对故乡的向往。诗云:籋尽霜须照碧铜,依然春雪在长松。朝行犀浦催收芋,夜渡绳桥看伏...
◇彭桐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精神价值追求和思想文化底蕴。宋代服饰带有一些魏晋“冠小而衣裳博大”的遗风,宋画中着广袖博衣者屡有所见,体现了宋人的着装心理、着装习惯和审美...
◇宋春光苏轼形象经历两宋之后,其某些性格特点因深契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而被逐渐夸大以致成为苏轼形象的本质属性,且又与元代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相碰撞。在包括科举制度、市民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元代人对传统意义上的生命意义与人生追求抱有颓丧式地否弃...
◇吴厚昆吴书芹201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结束海南考察时做重要讲话,先后引用了苏东坡的四段诗文来赞美海南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在海南所作的三句诗:“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1]...
◇刘继增张建功在地名文化遗产融入世界遗产保护范畴[1]106的大背景下,探究苏轼遗址遗迹地的地名文化遗产价值,是苏轼研究面临的新课题。在苏轼长眠地今河南郏县列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进一步探究其词语文化,架起通往“非遗”的桥梁,显得尤为迫...
◇王世焱苏轼、苏过父子于绍圣四年(1097)七月抵儋,居儋生活近三年,于元符三年(1100)六月北归。其居儋期间,从对琼岛怀有猜测、陌生与恐慌,以及对“投之生黎,俾勿冠履”[1]1040的生活产生疑问与疑虑;到摒弃成见接纳儋耳,入乡随俗,近民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