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颖前文《苏轼心理本体的情理结构》(《中国苏轼研究》第七辑)论述了苏轼心理本体的基础和生成,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详论心理本体的本质和机制。传统文化前期,士人的价值归宿基本可以概括为“天道本体”;而苏轼承继了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中最富有合理性的部分,...
◇王博施人生是有限的、单向的,这表现在人不能永远活着,不能重温或改变历史,而只能把握当下上。人要“活着”的无限追求与有限人生之间的强烈落差,构成了悲剧意识的来源。人生的单向性则表现在:一方面消逝的历史不能重温或改变,这促使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思考来...
◇宋春光历史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先天复杂性,因其脱胎于第一历史,却又非第一历史的再现,而是随着时空的拓展不断生成的。苏轼形象在某个时代的生成,正是由这一时代众人之眼观苏轼而完成的,故而也是这一时代人们思想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形象...
◇宋梁缘所谓怀古词,是指词人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历史事件等为媒介来抒发个人情感和志向的词作。“怀古者,见古迹而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方回《瀛奎律髓》卷三)词人往往处在某一背景下,或凭吊历史古迹,或回顾古人往事,进而产生内心的共鸣。...
◇张永宽苏轼是中国“豪放派”文学中首屈一指的大家,其豪放超脱、旷达不羁由来有因,是在经历悲惨的人生命运、面对人生困境之时,对内心兴起的悲剧意识进行消解和超越而形成的。苏轼诗中流露着老病缠身、人生苦短的生命悲剧意识,德位不匹、历史虚无的历史悲剧意识...
◇包树望“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文学小言》)王国维先生认为苏轼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人格典范。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北宋文坛领袖、...
◇董宇宇我们在理解中国文化时,必须借鉴现代学术的思维、概念、视角、方法,同时要把中国文化当作自足体来观照,而不能以所谓西方理性思维的立场为指导。例如“悲剧意识”问题直接关乎人的价值建立与本质,在一种文化中反映了其属性、高度及命运,有着复杂的表现和...
◇冷成金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成熟的悲剧意识,且唐诗宋词是其重要的载体,而其中苏轼诗词文中的悲剧意识又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因此,在研究苏轼的诗词文时,探讨悲剧意识的源起及性质尤为必要。但历来对于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的源起、性质、特点以及作用的研究尚...
苏轼对杜诗的阐释◇董宇宇杜甫在文化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其人格及诗歌也极其丰富、复杂。而苏轼作为宋代文化的代表,对前代文化的评断也是他建立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其中就包括对杜甫诗歌的较多论述,相关论断也是杜诗接受的重要节点。这些论述散见于诗文,...
◇曾祥波从偶然性到必然性——读东坡《记承天寺夜游》书后◇曾祥波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