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文《张春桥狱中家书》在香港面世以后,有人被张对女儿、后代的爱而感动,认为他是一个有人性的人,充满了爱心。有些人不知道文革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当看到社会中的不公,误以为再发动一次文革就可以解决问题,称赞张春桥以文革思想逻辑对时政的评说,甚至集会纪念张,…[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炎北宋治平四年,英宗病逝,神宗即位,御史蒋之奇上疏,弹劾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调戏大儿媳吴氏。这一手很不堪,光彩不足而龌龊有余。尽管神宗皇帝及时为永叔平反,贬蒋之奇为道州税监,但永叔依然为此受伤,三年后抑郁而终。《红楼梦》里的焦大如果识文断字…[浏览全文][赞一下]
谢苍霖万芳珍曾静投书始末雍正六年(1728)九月二十六日傍午,在陕西省会西安的大街上,川陕总督岳钟琪正乘轿回署,突然有一男子拦轿投书。岳钟琪在轿中接过书函,见封面所写收件人名号是“天吏元帅”,不由十分骇异,当即把投书人带入署中交巡捕看守,自己连忙拆读书信。…[浏览全文][赞一下]
廖春梅1968年年初,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萧华突然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且从此杳无音信。七年后,萧华又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作为中央领导突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国庆观礼台上。七年里,萧华去了哪里?他又是怎么度过这漫长的七年的?萧华,十三岁任…[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果达《田中奏折》真伪之辩由来已久,至今未有定论。如果研究的思路突破以往的中日关系局限,注重当时苏、日、中三国的战略博弈,无疑会有更宽广更深刻的视野与理解。奏折之缘起1929年12月,由史量才等主办的南京《时事月报》刊文《惊心动魂之日本满蒙积极政策──田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散木“萤火虫”行动话说沧海桑田,当年溃败到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困兽犹斗、心有不甘,刚刚到了台湾就指示由“军统”改称的“国防部保密局”(后又称“情报局”)多次组织特务对大陆实施骚扰、刺杀等特务活动。其中,堪称最为惊心动魄的,是图谋暗杀中共领袖的一系列事件,…[浏览全文][赞一下]
1978不剪不流行,不卷不要钱“喇叭裤能吹响向四化进军的号角吗?”1978年,易中天在武汉大学读书。当时社会上流行喇叭裤,也流行老师拿着剪刀守在校门口剪学生的喇叭裤腿。在某些人眼里,喇叭裤代表没落、腐朽,是资产阶级的裤子,穿喇叭裤,是道德品质问题,更是政治…[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街头巷尾、衣食住行、名人轶事、悲欢离合……黄强先生的《趣民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民国社会的风情画。比正史有趣,比野史真实,《趣民国》值得一读。本期开始分上中下三期摘选书中部分文字,以飨读者。】饮食一饕餮谭延妙取菜名中国菜肴讲究色香味形,精致的菜肴,…[浏览全文][赞一下]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虽然本期杂志年前付印,但读者拿到手时应该已是春节过后了。在此,向一直以来关注并支持本刊的读者送去一份迟到的新年祝福: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本期人物版块“名人之间”栏目下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人的睡觉方式,早期有围子床,《女史箴图》上的高围床是架子床的前身。到了明代以后,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就是架子床的出现。宋代以前睡觉的床没有架子,简单地说,就是躺下以后仰面朝天。有了架子床以后,中国的起居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所谓架子床,就是叠架有顶,有六柱…[浏览全文][赞一下]
床的第二种形式是罗汉床。罗汉床是一个非常俚俗的名字,至今没有学者能够很准确地解释出它的来历。罗汉床的形制比较多,但基本形制都是三面围子,一面冲前。有人认为罗汉床是从弥勒榻转换而来。弥勒榻是什么呢?很像佛教中的须弥座,是一个平面,没有围子。后来加上围子就叫罗…[浏览全文][赞一下]
历史上关于榻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段历史我们都知道,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但他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尤其经过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非常残酷的时期,不停地更换君主,所以他对身边的事…[浏览全文][赞一下]
人际交往离不开称谓,有些称谓千百年间并无太大的变化,有的却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某些称谓的变动之快,可谓是史无前例的,简直令人不知所措。本文就以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的几个称谓——“同志”、“先生”、“小姐”、“师傅”等为例,略作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北京湖南会馆筹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其时户部主事谭继洵等集资购买了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北头路西官房一所,计大小房屋25间,作为湖南合省公产。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徐树铭等集资购买了宣武门外彰仪门大街路南外右二区烂缦胡同中间路西朱姓房屋一所,计2…[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冉鲁迅针对《红楼梦》曾有一个著名论断:“(在这部作品里)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诞生时,中国恰逢盛世衰败,贾宝玉以补天之石姿态出现,却不能扶摇摇欲坠的大局。一百年来,这部小说成为各路名…[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四益一一直想把康生关于《西厢记》的那封信找出来再看一遍,但一直没有找到。近因林凯兄协助,才找了出来,此信竟不是我印象中刊载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版,而是刊载在1958年6月23日的《光明日报》头版——作为要闻刊发,足见重视。这当然不只是因为康生中共中央…[浏览全文][赞一下]
散木傅胜蓝,浙江金华人,早年曾是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代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这样的经历,后来在许多叛徒出身的国民党特务中不乏其例。国民党特务之所以吸收这些人,一是这些人懂得中共的底细,二是更加懂得苏联的底细,特别是共产党的内部组织及其运行等,这是刚刚“…[浏览全文][赞一下]
宋代距今已有千年了,中间还发生无数次的天灾与战祸,但还是有一部分宋朝的建筑物存留至今,让今人得以一睹千年前的建筑风采,如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浙江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皇祐年间的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建于北宋中期的山西长子县文庙大成殿、重修于崇宁年间的太原…[浏览全文][赞一下]
路卫兵“理智”与情感国道中落,道光、咸丰两朝再也没了祖宗的威风,咸丰帝不得不在他临死前半年多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应对日益紧迫的国际局势。然而清政府思想上并不能与形式上的开放同步,在外交上的表现便有些不伦不类。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在日记中记录了他与总理衙…[浏览全文][赞一下]
1921年,在俄国沙皇时代担任财政大臣的维特伯爵死去6年后,经美籍俄罗斯人亚伯拉罕·亚尔莫林斯基整理编译,以维特手稿为依据的《维特伯爵回忆录》首先在伦敦以英文出版。据回忆录称,1898年俄国租借旅大过程中,为了推动双方迅速达成协议,避免俄军强行占领旅顺口时…[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