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锡刚因着杜修贤(晚年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与顾保孜合作的《红镜头》(红旗出版社2013年版)的畅销,由此还衍生出同一作者的诸如《聚焦红墙:1965—1989共和国红镜头》《共和国红镜头:中南海摄影师镜头中的国事风云》《红镜头中的毛泽东》《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浏览全文][赞一下]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革命是指历史事件是进步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文革”则是破坏性的,使国家和民族遭到了巨大的灾难,是史无前例的。1994年9月,我参加汉堡会议时,一位比利时学者曾提出应更正“文化大革命”的称谓。“文革”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罗伟辉提起“中心干部”这个词,只有年老的一些同志还有记忆。到底什么是“中心干部”?“中心干部”是做什么工作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基层“中心干部”的工作、生活和心理怎样?下面以我的亲身经历作一个回忆。那时候我在贵州平坝县农工部工作。大约从1959年至1966…[浏览全文][赞一下]
沈志华+韩钢一“大跃进”:1958?还是1956或1955?韩钢:我们通常一讲“大跃进”就是1958年,其实不是,大跃进真正的开始是1956年,或者是1955年。为什么这么说?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为1955年中国所设计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非常急促的时间里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老舍吃东西要有选择:吃有营养的,不吃有毒的。对精神食粮也必须选择:好书,开卷有益;坏书,开卷有害,可能有很大的害。在旧社会里,有些人以编写坏书或贩卖坏书为职业。有不少青年受了骗,因为看坏书而损害了身体,或道德败落,变成坏人。今天,我们还该随时警惕,不要随便…[浏览全文][赞一下]
《三国演义》第四回写董卓专断朝政,废杀少帝,残害生灵,荒淫暴虐,朝纲紊乱。其时,司徒王允与众臣僚忧社稷倾危,相对而哭。骁骑校尉曹操尤恨之入骨,挺身而出,愿刺杀董卓以谢天下,乃借王允“七宝刀”,往见董卓于府中小阁。董卓问曹操何故来迟,曹操说因其马羸弱;董卓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桃园结义”故事在国史料上,记载十分简略,关于三人的兄弟群臣关系仅在陈寿《三国志》的《关羽传》、《张飞传》和《刘晔传》中有些文字说明。据此,一般都认为,《三国志》只说张飞把关羽当哥哥看待,二人忠心耿耿追随刘备。刘备对二人也十分亲近,三人“恩若兄弟”“义为君…[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宫在认识曹操之前任中牟县令,曾捉住曹操,又私放之,此即为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捉放曹”故事。《三国演义》第四回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这段故事。现今的京剧、川剧等多数地方剧种都有“捉放曹”剧目。该剧目剧情一般要叙述到:陈宫与曹操同逃,路遇世交成皋吕伯奢,伯奢…[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伯庸我在新西兰有位老干妈,六十多岁,自称最喜欢东方文化。前几年她来中国玩,我当然要盛情接待,带她去了各种高级馆子,比如全聚德、东来顺、大董,还去了川办和护国寺。老太太很有礼貌,每次都把东西吃干净,然后矜持地夸奖两句。旅游到了最后一天,我有点疲了,心想反正…[浏览全文][赞一下]
名气当然是个好玩意。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爱丽丝漫游记》里的那个小姑娘“爱丽丝”;而自从北京时间2013年10月10日19:00以后,大家就都认识了一个叫“爱丽丝”的满头银发的老女人。一个人说的话,真理程度是和他(她)的名气成正比…[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原某年六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为了防止有人私盗烟土,他亲临焚烧现场,眼看着灰烬全灭才走。因烟土成堆,为防止里边的鸦片没烧到,林则徐还遣人拿竹竿不停翻搅,那帮临时工也精似鬼,把竹竿的竹节去掉,装着搅拌,其实暗自使劲将鸦片装进竹筒,装满一根便换一根。事后鸦片…[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兆言上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老一辈人都有深刻记忆。记忆这玩意很有意思,像一张褪色老照片,无聊时打开看看,常会引起不一样的感受。对于上岁数的人来说,计划经济不陌生,它与生俱来,我们刚一出生,就仿佛阴影一样紧密伴随。我们都用过粮票,用过布票,这票那票掰手指…[浏览全文][赞一下]
廖保平老虎是一种凶猛的猫科动物,爪牙厉害,难以对付。《水浒传》里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之后,酒助人胆,明知景阳冈有虎,偏向虎山行,愣是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额大虫”,为当地百姓除去一大害,被传为佳话。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老虎”成了一个政治性名词,指代反动派、…[浏览全文][赞一下]
[澳]雪珥轰动欧美的日记1913年,一本洋洋17万字的英文版《李鸿章回忆录》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这本书号称从多达160万字的李鸿章手稿和日记中节选编译而成。该书的主编曼尼克思在前言中介绍说,李鸿章并不注意保管自己的日记,当他从汉口调任直隶总督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三联书店1958年出了一本《中国兵器史稿》,存下来的出版档案装订成册,共一百三十页,七十一项,包括初审意见、复审和终审意见、外审意见、与作者家属通信等(作者已去世)。案卷第一项是“来稿登记单”(1953年6月3日),最后一项是奉还原稿的信(1958年6月2…[浏览全文][赞一下]
解宏乾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食品和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票证时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证凭…[浏览全文][赞一下]
戴茂林“高岗事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发生的第一场严重的党内斗争。近年来,随着一些与“高岗事件”有关人员撰写的回忆录公开出版,一些重要史实得以进一步澄清,但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之一就是所谓的“查档事件”。张秀山在《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以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素立+王晓林1959年3月13日凌晨,四十四岁的顾准与中国科学院另外五名右派被遣送河南省信阳地区商城县劳动改造。起先他们随下放干部在西大畈国营农场劳动,后来商城县委执意要将六人调到铁佛寺水库工地,和省城郑州和商城本地右派集中监管劳改。“6月12日,到劳动…[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逸梅提起鲁迅与梅兰芳的历史夙怨公案,恐在读者中鲜有人知,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为陌生了。为此,首先必须让读者了解梅氏其人其事。再探究为何竟惹得鲁迅先生在百忙中多次撰文抨击他呢?!梅兰芳(1894—1961),京剧艺坛翘楚;名澜,字畹华;江苏省泰州市人。他出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洪江郁达夫的人生经历算不得最复杂,却称得上最“清白”,因为他的“隐私”都摆到桌面上了,是非功过,任人评说。他的自传体小说,惹过不少“口水”。可如此坦率、真诚的文笔,使他的“自画像”远比许多作家作品里的虚构人物更鲜活。试想,倘有编辑善意地指导他做些删改,他…[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