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29495
    2023-11-09
  • 一直到一九四六年夏天,我回到祖国。这一年的深秋,我终于又回到了别离了十几年的北平。从文先生也于此时从云南复员来到北大,我们同在一个学校任职。当时我住在翠花胡同,他住在中老胡同,都离学校不远,因此我们也相距很近。见面的次数就多了起来。他曾请我吃过一顿相当别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29
    2023-11-09
  • 李涵在工作5年之后,我辞掉每月2450元的一所大专院校教师的工作,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博士生。考博的目的很简单,连续三年申请评定职称都失败了,领导说我的学历太低,现在大街上的人随手抓一把,不少是硕士毕业。而且,博士在我眼里太神圣了,我一辈子都梦想像韦伯老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65
    2023-11-09
  • 刘齐包子是中国人的爱物。中国地方大,花样多,包子花样也多。从烹饪方法上说,有蒸包子、烤包子、炸包子、煎包子等等;从内容上说,有肉包、糖包、豆包、菜包等等;从品牌和知名度上说,有南翔小笼包、无锡小笼包、扬州三丁包、广州叉烧包、开封灌汤包、天津狗不理包子、清真…[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28
    2023-11-09
  • 女人是男人的永恒话题。一男人不论雅俗智愚,聚在一起谈得投机时,话题往往落到女人身上。由谈不谈女人,大致可以判断出聚谈者的亲密程度。男人很少谈男人。女人谈女人却不少于谈男人,当然,她们更投机的话题是时装。有两种男人最爱谈女人:女性蔑视者和女性崇拜者。两者的共…[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10
    2023-11-09
  • 楚明少时听过一个笑话。说古时一书生走路时常常只顾做文章不看脚下路,一日出门绊了一跤立即爬了起来,岂知刚刚站稳走了几步又跌倒在地。书生趴在地上骂自己道:蠢货,早知再摔何苦爬起,冤枉摔了这第二跤。于是书生便趴在地上继续做文章,直到天黑饥肠辘辘,才不得不起身回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41
    2023-11-09
  • 二十年代后半叶,烟画广告方面出现了这么一段有趣的事情。外资的英美烟草公司与民资的上海华成烟草公司为了争夺市场,各展手段,各自树立自己产品的“摩登”美女形象,以争取各自的消费群体。由此演出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摩登”大战。凡经过那个时代的耄耋老人,一提起吕美玉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96
    2023-11-09
  • 刘翔宇“真有点儿像八国联军进北京”1947年,日后为新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经历了一件让他郁闷不已的事。他带着家眷从陕北一路东行,途经晋绥解放区来到了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县东山区大槐庄,已近饭时,警卫员带着陕甘宁边币去小摊买烧饼。孰料交钱时却被摊主拒绝:“这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508
    2023-11-09
  • 吴永平最近,笔者为查找资料,把1946年至1947年的上海《文汇报》翻看了一遍。竟意外地在该报1946年12月9日副刊“浮世绘”上,发现了一则有关老舍赴美期间的“消息”。该“消息”第一栏大标题为“曹禺返国有期”,第二栏小标题为“老舍否认原子谈话”。全录如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56
    2023-11-09
  • 胡松涛毛泽东口才与文笔俱佳。是使用汉语言的大师。他以笔墨作刀枪,遣字成军,吐句成阵,时而使用民谣俚语,时而调动古语生词,时而又制造新辞,常常赋旧话以新义,还死语以生气,点石成金,撒豆成兵,一时间,笔下起风雷,纸上生狼烟。这里且说几个因为毛泽东而起死回生流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19
    2023-11-09
  • 张书克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演讲。有一次,在某大学演讲,演讲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在黑板上写的是“胡说”两个字。以下即为胡…[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11
    2023-11-09
  • 大漠让许许多多在30年代叱咤影坛与剧坛的人物没有想到的是,蓝苹——这个并不起眼的人物与小角色,令他们最后的人生充满了变数与哀伤。而这个名字在极权时代的中国,也变成了一个讳莫如深的名字。大家谁都不提,谁也不敢提。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个名字和另一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414
    2023-11-09
  • 李杨范泓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大规模介入现实政治,虽与国势阽危、救亡图存这一特殊背景有关。却也反映出当时的“知识群体”,“他们以一种特有的敏感体验到自己祖国的命运”(雷蒙·阿隆语),抱有传统的“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以及“舍我其谁”的救世心态,不惜与权…[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67
    2023-11-09
  • 新闻界前辈、吴郡乡先贤姚苏凤先生(1905-1974)对我谈起他和夏公(夏衍)的交谊,已经比较晚了,那是在6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发展史》刚刚出版的时候。我登门造访,他从书桌上拿起这部书,说:“总算买到了。”露出高兴的神情。爱买书本是书生常事,何以如此大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06
    2023-11-09
  • 王树人张作霖之子张学思张学思(1916~1970),辽宁海城人,生于奉天(今沈阳),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第四子。张作霖早年在辽西一带当土匪,1916年任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兼蒙疆经略使。1924年打败直系军阀后,控制北京政府。1926年6月组织安国军…[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312
    2023-11-09
  • 张志君许多传说非常美丽,比如有关杨门女将的一切,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大家,以至于我们对这段历史深信不疑。但历史也常常跟我们开玩笑,往往我们深信不疑的“事实”,其实不过是几百年来被不断充实的一段美丽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杨家女将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美丽的“假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84
    2023-11-09
  • 九生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曾收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文下面的注释写道:“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72
    2023-11-09
  • 在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往往故意从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叫“文字狱”。统治者大搞“文字狱”弄得人人自危,清人龚自珍《咏史》诗中因有“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之句。“四人帮”兴起的现代“文字狱”,至少在涉及范围上…[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74
    2023-11-09
  • 李零废物点心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对我来说,“文革”很短。中学生在历史舞台上真正风光,破四旧,大串联,满打满算,只有五个月。点火要用火柴,刺啦一划,着了,点完还等什么,一甩手就把它扔了。我是坏孩子,中学时代,一直是坏孩子。我不喜欢我们那阵…[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76
    2023-11-09
  • 陈煜钱跃1978年:《于无声处》最后一句台词:人民不会永远沉默唐代壁画飞天穿的是喇叭裤1978年,喇叭裤,动摇了这个东方大国数十年的整齐划一和单调乏味。所谓喇叭裤,因裤型状似喇叭而得名。它的特点是: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9249
    2023-11-09
  • 宋遂良我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但算不上藏书家,一则数量少,才万把册;二则五花八门,质量也不高;三则我出借书比较大方,好“露富”,凡得了好书,喜欢向同好推荐或显示,“与民同乐”。此时若有人来借,我必慷慨应允,有时候自己也还没有看或没看完,便被借走了。看官记住…[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