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运宪的长篇小说《戴花》摆在我的桌前,仿佛是与老朋友久别重逢,难掩心中的惊喜。翻开书页,还是我所熟悉的那种平实、风趣、特别会讲故事的口吻。这让我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刚刚起步的新时期文学迎来了一个云蒸龙变、豪杰并起的火热时代,人们不问出身,只看你有没有本领。还…[浏览全文][赞一下]
黄文翠张爱邻童谣古代也称“儿谣”“孺子歌”等,早在西周末年宣王时便有相关记载,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①。对于童谣概念的界定从古至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其形式应合乐或是徒歌,其内容反映社会生产生活还是偏向于政治生活,其精神内涵是否能够对儿童具有教育意义等。随着…[浏览全文][赞一下]
《广西文学》“广西诗歌双年展”(以下简称“双年展”)栏目从2006年开始,每两年一届,已经坚持了10多年,有学者统计,从2006年至2020年,该栏目的作者群从60后绵延到00后,共有649人次参展①。其中既有成名多年的诗人,也有近年来崛起的青年诗人,还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对于中国的“十七年”文学而言,激动人心之处不仅在于它与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国内政治的同构性,还在于它同样参与了世界冷战中的许多重要的国际时刻。而后者常常为当下的研究者所忽略,比如本文要重点考察的1958年第一届亚非作家会议。历史上的亚非作家会议横跨两…[浏览全文][赞一下]
根据桂林市博物馆内部出版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文物史料选辑》,共二十九个演出团队参加了抗战时期在桂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其中,有三个团队来自军委会政治部,它们是剧宣四队、剧宣七队和剧宣九队。这是三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戏剧团队。当时就有署名何泛的作者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刊编辑部时间:2022年11月12日地点:广西北海市与会者:陈建功、郭运德、张燕玲、陈祖君、冯艺、梁思奇、曾作剑、小昌、陈丽虹、尚明、路迪、嘉虹等近80人主持人:曾攀曾攀(《南方文坛》副主编):在座的各位嘉宾、各位文友,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在北海举行由…[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晓炎王思远2022年11月6日,谢冕学术思想暨中国新诗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中华厅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思想与文学研究平台承办。本…[浏览全文][赞一下]
无论自觉与否,每个人都依据其內在尺度来体认自己活得怎样。差别仅在体认程度:要么“或深或浅”;要么“或明或暗”。人作为价值动物,又以表情(脸色、眼神)来流露心绪或心境。“笑”是表征他体味快乐;“哭”是宣泄内心苦痛;“哭笑不得”“啼笑皆非”则标识其心理尴尬,左…[浏览全文][赞一下]
洛阳纸贵,上海的纸更贵,尤其是2022年4月《千里江山图》出版以来。一边是“千里江山图”,南北山水壮阔雄浑,构图横收“三远”而破时空局限,敢将此画作冠作标题,想必小说也具有相当气势。一边是“孙甘露”,20世纪80年代击水于先锋文学的激流之中,以“绝对化的先…[浏览全文][赞一下]
长篇小说的创作占据着当代文学现场的要津,长篇小说如何丰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融汇不同的叙事范式,完成小说叙事的新探索,关乎着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重要命题。孙甘露的最新长篇《千里江山图》是一部值得远观近赏的力作,是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的重要文本。小说涉及重…[浏览全文][赞一下]
“小说仿佛是一首渐慢曲,它以文本之外的某种速度逐渐沉静下来,融入美和忧伤之中,从而避开所谓需求。”①孙甘露的这段话不但适用于小说家叙事速度、节奏和调性的控制力,也适用于读者阅读小说的耐心;不但适用于孙甘露那些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小说,也适用于正被广…[浏览全文][赞一下]
葛亮谈论《北鸢》的饮食文化书写时曾以《由“饮食”而“历史”——从〈北鸢〉谈起》为题,阐述了其对于饮食与历史关系的看法:“饮食有如镜像,映照时代路轨,亦透视人性嬗变。其见乎于日常精微,又融入时间浩瀚。由文学书写的层面,其似点墨,却有氤氲之力,端的是历史侧畔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香港五方杂处、华洋交汇的城市空间,决定了它的故事总是常说常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民生的、历史的、现实的乃至科幻的故事无所不有。在周蕾看来,我们以往对两类香港故事耳熟能详。一类故事述说香港人的抗暴反殖历史,努力彰显民族主义或国族论述的正义,无论地理或政…[浏览全文][赞一下]
香港作家葛亮的《燕食记》描述粤港饮食文化大半个世纪的流变,以及饮食所牵动的人间情事,历史转折。小说围绕一位粤式茶楼点心师傅和徒弟,描写他们对厨事的钻研执着,他们的分分合合,还有各自经历的人生悲喜。烘托这对师徒故事的是香港、岭南粤菜和上海本帮菜两大谱系的传承…[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极在《有生》后记里,胡学文表示自己长期以来都想写一部家族百年的长篇小说,对此痴梦,断难割舍。他做到了。《有生》以皇皇五十六万字篇幅,写出的其实何止是家族百年,那更是乡土百年。如不少论者早已指出的那样,《有生》堪称是一部中国北方乡村的百科全书①。为此,小…[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我们都会注意到,《有生》发表后将近两年来,获得评论界、读者的持续好评和广泛关注,说实话,这一点也再次印证了我早年对胡学文写作的判断以及更大的阅读期待:他是一位厚积薄发的作家,必将会有优秀的作品问世。毫无疑问,《有生》确实是一部极其厚重的当代长篇小说,它无…[浏览全文][赞一下]
许多人都强调过,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是结构。我对这个“最”字有些疑虑,更不认为结构唯一重要,但承认结构对于长篇小说确实很重要。一个小说家,要写一部数十万字的长篇,结构肯定是特别让人头痛的事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写什么要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颇费思量。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胡适倡导“白话诗”写作之前,文学革命运动已然开始。回溯歷史,我们不得不提及两个重要的人物:黄遵宪和梁启超。他们都是清末改良派革命家,有深湛的国学功底和世界眼光。黄遵宪最先提出了“我手写我口”的主张,且在诗歌创作中实践。他的古体诗《杂感·大块凿混沌》有诗句…[浏览全文][赞一下]
从20世纪90年代出道至今,周洁茹的作品给人一种强烈的空间感。尤其是她的城市小说,地理概念一直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似乎与她本人的旅居轨迹相关。据此,我们可绘就一幅文学创作地理图,以见证她从成名、离开到最后回归的游牧之旅。接近十年的美国经历,也使她的作品多了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2018年,当我用“新南方写作”描述陈崇正的写作时;当陈崇正、林森、朱山坡在鲁迅文学院讨论这一概念时;当我多次通过电话和王威廉、曾念长、卢一萍等朋友讨论这一概念时,我们更多在照亮中国当代文学的“南方以南”这一层次上思考。随着《南方文坛》《广州文艺》《青年…[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