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称为“虚构之物”的巨蛙讲述了一个横跨广州、澳门、伦敦三地的魔幻故事,于是,便有了林棹的长篇小说《潮汐图》。如果说虚构是历史、现实的影子,那么这个用混杂的语言(普通话、粤语、皮钦英语的白话形式)讲述的时空交错的故事,已经用充沛的想象力化解了大多数可能追索…[浏览全文][赞一下]
凌逾李定都时间和文化是没有河岸的河流。精雅古韵文化是一种血脉承传,人间百味烟火也是一种薪火相传。葛亮长篇小说新著《燕食记》①以岭南百年历史为广袤背景,精彩讲述四代厨人师承,叙写行业修炼、处世修身之道,一行一世界,一业一菩提,再现时代风云流转、写透华夏饮馔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南方”是世界文学古老的命题,在中国文学中也源远流长,从《楚辞》传统到晚近的江南想象都可以作如是观。作为方位,“南方”不仅指涉地理及环境,更投射关系与价值,介入或逃避现实的方法,久而久之,南与北形成地缘政治、感觉结构、文学隐喻的复杂关系,甚至成为想当然尔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历史化”近年来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口号。近日在中山大学召开的中国新文学学会第34届年会上,这一概念甚至以“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趋势”为题,成为年会的首要主题。参会学者阐述拓展历史化研究的可能路径。有的学者认为提出它意味着与当下性的关系,“文学史研…[浏览全文][赞一下]
凌宇先生是沈从文研究的全国著名的专家。在20世纪末80年代初期,沈从文研究还是一个颇为敏感的研究领域之时,凌宇先生便像发掘文物一样,将沈从文作品从故纸堆中收集整理出来,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专著《从边城走向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学翻译之盛衰,当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时的文化之盛衰,一如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时隔多年后终于评满五部获奖作品,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个时期的文化之繁盛。这种繁盛从有资格参评的送审译著数量上可略见一斑——达到了八十五部这个近年来的最高值;亦可从送审译…[浏览全文][赞一下]
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揭晓,《红船启航》(丁晓平)、《江山如此多娇》(欧阳黔森)、《张富清传》(钟法权)、《中国北斗》(龚盛辉)和《国家温度》(蒋巍)等五部作品获此殊荣。四年一届的中国文学最高奖评选由此落下帷幕。应该说,这五部作品…[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组共有二百三十七部作品参评,申报作品多,艺术水准高,类型丰富,笔法多样,创作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涉及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多重领域,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的巨大成绩。最终获奖作品为沈念的《大湖消息》、李舫的《大春秋》、江子的《回乡记》、…[浏览全文][赞一下]
鲁迅文学奖四年一届,参评作品中的多数,也是近四年来的新作。但要更好地评价、把握这些新作,仅仅关注最近四年的实绩肯定是不够的,某种更纵深的、更深长的视野,应该不可或缺。因为,新的文学地貌的生成,有时要依靠断裂、崛起、不同板块间的剧烈碰撞;更多时候,则是文学史…[浏览全文][赞一下]
四年一次的评奖是对四年来文学创作的检阅和盘点。本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参评篇目二百八十三篇,数量较上届略有增加。都市、乡村,军旅、革命历史,青春成长、老年生活,重大主题、少数民族,科幻,传奇,等等,主题和题材丰富,对心灵世界的探秘与对叙事技艺的探索让本届参评…[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包括二百四十余位作者在2018年到2021年间发表或出版的二百七十六个独立单篇和十本结集成册的小小说。论数量,这只占全国短篇小说新作四年总产出的一小部分。但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单位或各地报刊社、出版社及网站先期征集和审慎推荐,…[浏览全文][赞一下]
因参加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的评选活动,较为系统地阅读了一百六十一部(篇)参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最近这四年间发表、出版的;加之评选期间十一位评委之间的意见交流和思想碰撞,触发了我对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产生了一些感想和思考,行诸文字,…[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浴洋是我的师弟。不过我博士毕业的时候,他还没有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我是后来在北京市社科院工作的时候,才有缘认识他。最初是因为北京市社科院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经常需要麻烦师弟师妹帮我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借书或复印资料,就经由介绍找到了他。劳烦他一两次之后,发…[浏览全文][赞一下]
这次参加李浴洋博士论文《“新文化运动”与人文学者的专业化道路——以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为中心(1915—1927)》答辩,我是不请自来,主动参与的。这里确实有我和平原、浴洋的个人感情因素,即所谓“友情演出”;但更重要的是出于我对当下专业化学术研究,特别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文学史与学术史上,朱自清主要以散文家与文学研究者的形象名世。他最为知名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及其学术著作,都完成于1925年执教清华以后。的确,“一生服务清华大学”是朱自清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履历①。对于文学史与学术史上的“清华传统”的建构,朱自清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所谓工业文学,即工业题材的文学。中国工业文学萌生于19世纪末,左翼文学运动时期获得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向繁荣。在中国工业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全面抗战时期(以下简称“战时”)看似不很醒目,其实却是重要一环,值得认真研究。战时中国工业文学取得了相…[浏览全文][赞一下]
梁向阳夏华阳年逾九秩的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先生,从事文艺活动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他直到现在仍然笔耕不辍,还出版《我还活着》散文集①。新时期是阎纲“评论人生”的高光时期,他一直身处文学现场,发表了许多重要的作品评论,坚定地为新时期文学发声与护航。与此同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洪子诚李静李静:洪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您的新著《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集合了近年来讨论中国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的十六篇文章,首先让我好奇的是,您持续开掘这一领域的动力是什么呢?洪子诚:一方面是对一些问题感兴趣。…[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晚清以降中国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中,文学史书写发挥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凡诸文学知识的建构、学术风气的养成、创作潮流的变迁,甚至阅读趣味的培养,莫不与此相关。而如果以胡适在1922年写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作为发端标志,“新文学”的历史书写迄今已然走过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根据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人世间》,时代背景距离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有点远;故事内容围绕“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支援大三线”“国企改革”“下海潮”“出国潮”展开,此类现实题材不算是年轻人喜欢的“菜”;演员阵容里,也几乎没有流量明星的加盟。据中国新闻…[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