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中职生失范行为教育的多维反思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694
  • 杜闽生

      ?

      中职生失范行为教育的多维反思

      杜闽生

      【摘 要】中职生失范行为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客观上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偏差,家庭教育的失调成为了中职生失范行为产生的重要推手。我们只有从职业教育本身和学生家庭教育中找到其“病源”,才能真正的对中职生失范行为的教育和矫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关键词】中职生 失范 教育反思

      中职生失范行为是指中职生的特定个体或群体,在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偏离常态,违反规范,对学生成长或学校管理、社会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的脱序行为。中职生失范行为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观上体现在个体受限于认知水平;对行为规范不能正确理解,促使其无视行为规范的存在;个体因情绪特点凭兴趣做事;或是能力发展的不足阻碍了其心理目标的实现等。客观上则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观念的偏差和教育行为的不力、不良家庭氛围的熏陶、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影响等等。另外个体自身的心理需求与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同学校、家庭教育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个体产生失范行为的重要原因。

      但是,我们应该特别清醒的看到,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偏差,失范学生家庭教育的失调对中职生失范行为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作为职教工作者,我们必须从职业教育观念、教育实践和学生家庭教育中进行深刻反思,找出其“病源”,从源头探究、研究和深究,才能真正的对中职生失范行为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一、职业教育观念的反思

    中职生失范行为的产生折射出当前许多职业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偏颇、偏差。中职生频繁出现的失范行为,其实许多就是教育工作在教育观念、方式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上海某高校对62所中职学校的800名教师和53名校长进行调查,居然有80.7%的教师和52.8%的校长也认同“中职生是‘差生’”,曾有笔者熟识的一位职校校长当着笔者面数说他们的学生就是一堆“垃圾”。当职校的校长都戴着如此的“有色眼镜”打量着本来就已被世俗玷污了的中职生,如是,这些问题学生能昂首自信阔步前行吗?无怪乎在同一项调查中,竟然有44.2%的中职教师对中职生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试想,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职业教育能培养出多少的“阳光学生”呢?这正是“心里有‘差生’,眼里就有‘差生’,心里处处是‘差生’,调皮的聪明孩子也会沦落为‘差生’;心里无‘差生’,眼里就没有‘差生’的存在”。所以职业学校矫正中职生失范行为的前提必须是积极培养教师的人文情怀,转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失范行为中职生的命运有时真的就在于职校教师有着怎样的教育情怀,如何去看待、期待和善待这些学生啊。

    二、职业教育实践的反思

    其实,从积极教育的角度看,中职生失范行为的存在为我们职教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教育才干的实践机会。有失范行为的学生在他们前期教育和生活中十之八九遭受过羞辱、嫌弃或排挤,这些遭遇或创伤对他们心理和人格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影响,甚至扭曲了他们的心灵。他们常常以偏激、抵触、对抗的消极态度对待老师的教育、对待自己的学习。这样的学生,教师有时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语和一个神情,也许就会断送他们的发展前程。他们会因此一天天消沉、沦落,最后变成为所谓的“失范学生”。而有时,教师的一句颇具人性的话语,就会唤起失范学生失落而久违的生命意识、生活激情和前进动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种教育的反差告诉我们,对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有失范行为的中职生,职教工作者必须正确了解他们,悉心研究他们,将爱的阳光晒进学生的心灵,驱除他们内心的阴霾,让他们沐浴着阳光雨露,快乐健康成长。

      当下民主、法治、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观的光辉映照着职业教育着实践,但是仍有不少教师固步不前,沿袭着陈旧的师道观念和教育方法,习惯于说教训斥,娴熟于灌输。面对有失范行为的学生,他们不去教育引导,认为这样是耗费精力;他们不去鼓舞激励,认为这样是对牛弹琴;他们不愿意褒扬奖励,认为这些学生一无是处;他们更不愿意欣赏重视,认为这些学生满身藏污纳垢。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瓦特、牛顿、爱迪生们如整天处于冷眼、讥讽之下,他们的聪明才智怎样去发挥?又怎能发挥?而对于我们这些原本就已经一再受伤的问题学生来说,教师的训斥、责备、冷眼、漠视,只能使他们更加消极地适应环境,产生更大的逆反,最后形成畸形变态心理,成为一个十足的失范学生。因此,职教工作者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否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失范行为的中职生存在,其教育价值是更能够促进职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而对有失范行为的学生教育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同样挑战着职校教师教育实践的智慧。

    三、中职生家庭教育的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忽略对中职校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使一些中职生家长以为教育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漠不关心,基本不管子女的学习、思想,只要不出事,成不成材无所谓;有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家长疲于生计,更是没有精力管理子女,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则束手无策,容易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子女对社会和生活的强烈不满,形成“自卑”、“仇视”、“偏激”等畸形心理;也有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热衷于金钱刺激,忽视对孩子的感情投入和精神关怀,这样的家庭容易腐蚀孩子,造成他们庸俗的消费欲和幸福观;有些家庭对孩子,不是太爱,就是太不爱,或者不会爱,反正没找到方向,把握不了分寸;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容易带来孩子的个性问题、社会化障碍、非智力因素的欠缺;有些家长自身就有着不良的思想和言行,他们那些自私、偏激、落后思想,简单粗暴、流气油气的言行,让孩子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形成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根深蒂固,必然导致孩子行为的失范;另外家庭的不和谐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之中,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对家庭充满怨恨和敌意,把对家庭的不满转向社会、学校,这也是造成中职生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

      这些都应该让我们深刻的反思,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受到亲情,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培养孩子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作为家长要以健康的人格,做好孩子的表率,这样才能正确的影响孩子,才能引导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人格。尤其是家庭失和的家长,千万不能只顾自己的情感冲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使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生叛逆,言行出格,成为心理和行为脱序的失范者。

      上述反思,剖析了由于职业教育自身的偏颇和学生家庭教育失误可能造成的中职生失范行为。事实上,中职生失范行为的产生有其思想、心理、情绪、环境等诸多主客观因素,而且许多有失范行为的学生都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些都提示着我们职教工作者,对中职生失范行为要善于“寻根把脉”“对症下药”,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矫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润州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简介:杜闽生(1967-),男,江苏镇江人,本科学历,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中职生失范行为的矫正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2013/03/053)。

      本文标题:中职生失范行为教育的多维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19410.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