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省高校的调研数据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6955
  • 禹 哲 那俊滢

      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辽宁省高校的调研数据

      禹 哲 那俊滢

      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基于对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研,课题组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判,认为西方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网络商业化的利益驱使,两课教学收效不明显,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是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深层诱因。

      大学生 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下,媒介化生存已然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存在方式,网络则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事关大学生固本铸魂,事关牢固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意识形态是一种包容性的认知范式,人们对于社会本质、规律的实然性探索,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扬弃和评判,对于未来社会的应然性价值追求均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一般不采用强制命令,而是通过议题设置,运用暗示、说服等方式,使人们自愿按照既定方式去思想和行动。“认同”源自德文“identity”,译为“同一性”或“认证”,其核心问题是价值认同。意识形态认同是政治认同、政党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是凝聚社会共同体的强有力精神纽带。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西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争夺愈发激烈,增强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和自信,方能站稳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为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课题组选取辽宁省内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6份,回收率为95.6%,较好地保证了调研的覆盖面和完整性。

      在调研问卷的设计上,采用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内容涉及六个方面,一是受访者基本情况,二是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三是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渗透的认识,四是大学生对高校“两课”的认识,五是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情况,六是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情况。

      在调研方式上,课题组对受访者采取了分层随机抽样,分别以学科类型、年级、性别、政治面貌、任职情况为基本变量。调研数据显示,以专业类型划分,理工类占比48.86%,文史类占比25.93%,艺术类占比15.61%,其他类占比9.60%;从年级分布来看,其中38.65%为大一年级学生,33.50%为大二年级学生,18.61%为大三学生,毕业生占比9.24%;调研对象中,男生55.94%,女生44.06%;从政治面貌角度看人员分布,中共党员13.93%,共青团员76.11%,群众9.36%;调研的学生中间,校、院学生干部占比12.49%,15.13%为社团干部,17.53%为班级干部,54.85%为普通学生。

    三、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总体状况

    (一)大学生网络生活基本状况

    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现状,调研涉及以下三个问题:“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的时间有多长?”其中包含“0.5小时以内”“0.5-2小时”“2-4小时”“4小时以上”4个选项,调研比率分别是6.33%、22.41%、27.39%、43.87%;“您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设置了“门户网站”“国内外论坛”“聊天软件”“新浪、腾讯等微博”4个选项,其中聊天软件所占比例高达92.46%;“对于我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的认同程度”,超过72.44%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认同”。由此可见,网络深深嵌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社交软件成为其获取资讯的主要来源,无处不网、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事不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鲜明表征。

    (二)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渗透的认识

    调研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渗透的认识状况是强化其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必备前提。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催生了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网络的开放性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提供了契机。基于问题“您认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渗透离您有多远?”40.74%的学生认为在文化、哲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时刻受到影响,但同时也有29.36%的学生认为离自己很远;面对网络文化渗透,59.7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中国元素,13.78%选择了偏好西方文化,还有19.64%选择了无所谓,随大流。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渗透悄然影响、形塑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却未能真切辨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本来面目及其危害性,网络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缺失。

    (三)大学生对高校“两课”的认识

    “两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41.25%的学生认为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很有必要,26.25%认为有一定必要,22.25%选择了没必要。上马原毛概课时,29.63%学生选择了“非常认真听”,54.32%选择了“比较认真听”,还有10.52%选择了“经常睡觉或做其他事情”。超过了59.25%的学生对马原、毛概等理论课的评价一般,认为内容枯燥,具体听课状态视教师讲授水平而定。可见,“两课”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呈现弱化趋势,脱离大学生的现实诉求,难以激发他们的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

    (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情况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市场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样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能否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事关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通过调研可知,69.13%的学生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制度表示认同和满意,24.69%选择了认同但有些不满意。66.67%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仍有23.45%还没想好。关于如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大学生普遍赞同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强化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因此,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路的满意度和接受度都较高,但也不可否认仍存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情况。

    (五)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

    对于网络法律规范的充分认知是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好服务的前提。面对“您对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否有所了解”这一问题,仅有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59.36%选择了比较了解,也有30.22%选择了不太了解。基于“您是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这一问题,超过67.34%的学生能按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上网并对不合理的网络行为进行投诉,但也有11.36%的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适当放纵自己。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意识淡漠,网络法律知识匮乏,网络道德自律松懈。

    四、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

    网络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意义深远。

      首先,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西方文化对我国各高校大学生的强势渗透是西方文化殖民的重要战略布局,一方面,通过语言文字、电影广播等各种方式向大学生灌输西方的政治文化和价值观,让大学生群体产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追求和向往。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这一途径也大肆攻击我国的人权状况、社会矛盾等问题,并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于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致使部分大学生只看到了西方自由民主的虚假表象,却看不到背后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网络的西方文化渗透已经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甚至在价值观中出现了西化现象,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基础。

      其次,网络商业化的利益驱使。如今,网络媒体有了商业化趋向,如通过网络广告、网络数据库资料以及网络游戏等方式追逐利益等,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网络问题。低俗信息的蔓延甚至是不正当的交友信息诱发大学生的不良思维,虚假广告和不实新闻的泛滥也成了大学生轻信谣言的重要帮手,网络媒体中不负责任的剽窃行为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意识。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及匿名性对网络商业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但因此出现的网络问题也就容易降低受众者的道德水平,扰乱社会秩序。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一个重要群体,受网络商业化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再次,两课教学收效不明显。“两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就我国目前“两课”教学而言,仍存在显著的弊端。在“两课”教学实践中主要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注入式的授课模式,普遍存在这用理论解释理论的情况,无法引起学生的听课欲望和学习欲望。与此同时,教师只注重教材分析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能力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此外,人才市场的就业机制对大学生的考核没有与学生“两课”理论相挂钩,也造成了众多大学生对“两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大学生在校更加注重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两课”的教与学,表现出没有多大的兴趣倾向,甚至有了厌烦情绪,“两课”的出勤率不高,甚至课堂秩序混乱。

      最后,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部分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无法分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极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错误言论和信息所误导。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所谓的网络大咖频繁发布错误言论,以及一些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抹黑中国共产党伟大英雄事迹的不当言论的频发,大学生作为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一旦阅读到这类消息,无疑会使他们的对真实情况的辨别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应当从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对网络舆情大力监控的方面入手,提高网络环境的规范力,建立对有害信息的预警、发现和处理机制,对大学生经常使用的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和公共网页进行监管,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明朗的网络空间。

      基于以上考量,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唯有不断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时效性,抵御网络敌对势力的蓄意颠覆,强化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才能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1]高萍.当代媒介素养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4.

      [2]张伟.影响与规避:西方文化渗透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2):18.

      [3]邸爽.网络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144.

      辽宁科技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课题“传媒‘碎片化’时代把握高校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GXDJ—C086)阶段性成果。

      禹哲(1981-),女,满族,辽宁锦州人,法学硕士,辽宁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那俊滢(1998-),女,满族,辽宁大连人,在读本科生。

      本文标题:大学生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辽宁省高校的调研数据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433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