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3820
  • 侯庆昭

      马克思思想在中国应用的越来越广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二是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中国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经过很长时间依然流传下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经历过历史考验的,但他并没有被抛弃,证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优秀的。马克思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是最能证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我们把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我们称它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原因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时候提出了工人没有祖国的观点,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无产阶级的国际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我们可以从这个观点中推导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改变。也就是说,当马克思主义脱离书本儿走向现实世界的时候,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的纲领时,必须解决当时所存在的社会的情况。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绝对不能一成不变按照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必须要将新的实践内容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在马克思主义设立之初就已经规定好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不许是一成不变的,必须要依据实行国的国情而做出具体的改变。第二个原因是由我国执政党在实践中的出来的,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我们没有指导思想,所以犯了很多错误。慢慢的我们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过程中发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非常适合我国的,如果再稍加改善会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在当时对于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有两种派别,一种派别的态度是教条主义,一种是实事求是。教条主义的派别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做语录,每天习读,只在乎他们的具体的结论,忽视了这些结论得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只看到了这些作家得出的结论,并没有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所以他们在实行这些理论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把它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只是盲目的使用这些结论。他们没有考虑到这些作家的著作是根据本国的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形成的观点,把这些思想家的从本国革命中得出的经验生搬硬套的用到我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上。他们坚持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马克思主义不适应我国国情,从而产生水土不服。他们自以为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含义。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灵魂性的观点。种思想是十分保守的,如果我们国家采用教条主义的思想来指导我国的革命,很容易给我国的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和无法弥补的创伤。实事求是派的态度就更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实事求是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用到中国具体的国情中,既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又注重我国的实际情况,他们首先考虑我国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然后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的结论应用到我国的革命中,去指导我国的实践。这种方法得到了成功。实事求是派的思想和方法是最适合我国现在国情的,在实践中也得到了成功并成功的指导了我国的革命。从我国几十年对社会主义探索的路程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如果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就会变得成功,如果我们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只保守的,片面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不与中国实践相结合,那么我们的革命一定会失败。要想我国的革命成功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从中国几千年文明长河中留存下来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演化汇总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色和风貌的,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上的一种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在中国的中华民族和他们的祖先所创造的。这种文化也是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这种文化在由中华民族不断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给予它新的发展。这种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涵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由我国世代相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中断。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创造,中华民族继承,中华民族发展的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囊括了我国在所有方面的文化,其中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古文,古诗,词曲,乐曲,礼,乐,射,御,书,数,书法,音乐,绘画,武术,曲艺,节日,民俗,建筑,对联等。传统文化是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所以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这种文化也是溶于我们生活的,所以我们一直在享受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年时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在青年时就对中国的四书五经有很大的了解,经过多次阅读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毛泽东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适应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能有些糟粕,但是我们可以去除这些糟粕,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精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现在社会所要运用的思想比他的糟粕要多,他不是那种过时的思想,他可以根据社会的变化,进行不断的发展和更新。后来在毛泽东接触马克思主义时发现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唯物史观,就是不抛弃过去的历史,但是又要对过去历史中的糟粕去除,然后可以更好地吸收过去历史中的精华,这种思想与他的思想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是相对应的。他认为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他们提出的思想都是有利于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的。当我们坚持它时,它就可以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我们可以赋予他们新的精神。马克思主义中的实事求是理论与不割裂历史的理论都与毛泽东的思想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了对历史的继承,以及实事求是的继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都充分的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作用。他们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是有很大的积极的意义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并不是一个善于研究思想的社会主义学家,但是他非常善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他在多次阅读,传统文化和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汲取传统文化最有营养的部分,将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得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邓小平的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实践证明他的思想也是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也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七一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人们继承和发展,我们作为这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在现在的基础上对它加以发展,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要对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优秀成果加以发扬,对我国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社会实际,做到古为今用。

      胡锦涛作为总书记时也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强调要把中华文化摆在建设的首要位置。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重视对各民族文化的发掘以及保护,尤其要重视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表现。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让人民有精神上的依托,可以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四、怎样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融合

    (1)在对中国人民进行传统文化宣传的同时,要向他们强调爱国主义思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爱国的思想,将爱国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内心。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爱国的内容,不管是古诗古词还是到近现代的散文小说,其中都有爱国的思想。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当中国的土壤上都是爱国的人时就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马克思主义在形成的时候也是由于国家被压迫,人民由于爱国起来反抗,总结形成的一种思想,二者这在这方面是相通的。到时候人民都有了爱国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可以更好地推行下去。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强调社会和谐的思想,这种思想强调了很多方面,不管是大家庭国家,还是小家庭自己的家都有这方面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有关于国家和谐的,也有关于怎样让自己家更和谐的。向中国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和谐的思想在每一个人心中扎根发芽生长,当社会和谐时才更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更好的中国化。让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行创造条件。

      (2)让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融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实行时在继承原有的理论基础上,我们也要对他进行中国化的发展,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很多地方都有相通之处,我们在认真研究埋食主义思想的时候,找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的地方,将二者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和思想。当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蕴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时,我们向大家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其实就是在帆船中国传统文化,大家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找到中国传统文化。这样可以更好的加二者融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我国非常优秀的文化与理论,我们要不断地对它们进行继承与发展,将二者更好地融合起来,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更富有中国特色可以使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依然被继承和发展,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抛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更适应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更好地将二者更好的融合起来。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9.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9.

      [3]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4]唐山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共生性[J].湖南社会科学,2013(2).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3783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