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盛利国 孙天明
一、依托校企互动建立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途径
(一)企业专家进校园参与课程改革
以“专业知识+外语特长+中文底蕴+职业技能”的“准职业人”培养目标,通过定期开展“知名企业家进校园会诊活动”、“万名教师访万企活动”、“毕业生反哺母校活动”、“用人单位建言献策活动”、“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积极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或课程标准设计。(二)根据岗位应用需要,修订教学计划
以“随时发现、随时补”的原则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修订,按实际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依据各专业特点,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应用性课程,初步确定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创新创造”五大模块,模块化教学比例达到40%。这样,在课程的引导下,即能让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岗位需求。(三)推行“车间式”实境教学与开展订单培养相结合
不断提高产学研单位层次,强化产学研合作力度,积极打造企业实力强、管理水平高、与国际接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与大型单位开展长期合作、订单培养,校、企、研三家单位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开发专业教材,确定教学内容,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订单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省去用人单位的二次培养,更适应专业岗位需求。校企互动构建起的应用型“准职业人”培养体系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理论支撑。二、依托校企互动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创业就业保驾护航。
(一)来自企业一线的名师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创业就业意识
从大一开始依据同学们的不同兴趣先由其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同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依据自己的所学再进行规划的修改直到最后确定,到大三时己经确定了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择业。“名师”不仅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而且对学生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名师效应”,他们来自知名行业或企业,均为所在行业知名人士,有多年海外工作经历,在行业和企业中人脉广泛,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行业“名师”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不仅为学生传授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生毕业时大都得益于他们的推荐或引荐,顺利就业。(二)让课堂成为“工作现场”,让学生变为“工作人员”
课堂形式多样,专业实训室、语言情景室,校园、超市等,学生则成为某个工作场景或者是某个工作流程里的工作者。如,商务英语专业王涛老师的课堂成了“模拟外贸公司”的工作现场,设立了出口部、进口部、财务部,每个学生成了某个业务流程里的工作者,学生自己来演绎整个进出口商务活动。王老师只是在一边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这样,课堂突出了“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把“准职业人”提升到课堂任务主要承担者的位置上来,师生开展的是“交流”活动,而不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河外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演兵场”。(三)创建校内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设立相应的准职业人体验岗,帮助学生“借壳”创业
在实训基地,学生按照不同的准职业人体验岗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在仿真的环境中感受异域的风情、熟悉了各个行业的工作氛围。考虑到在校生或刚刚毕业的学生短时间内不具备社会创业的资本,采取了帮助学生“借壳”创业的办法。即:由学校出面,帮助进入大三的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承包社会上某个相关行业的某个部门,如帮助小语种专业学生承包翻译公司的小语种翻译室或承包一些大型党政机关的会议翻译;帮助外语导游专业的学生承包旅游公司的海外旅游部等。以此,同学们就业就会免培训,从而可以直接上岗。通过这种形式的实践,用人单位也为我们的毕业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用得上,留得住,能力强,有道德”,这是对毕业生的最高评价,通过实践,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职业信仰、职业道德等更成为重要因素,因此,在应用型本科发展的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各项制度,以更多的方式培养应用型外专业外语人才。
[1]王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邵杰英.当代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状况研究报告[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