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师范大学
根据新课改和2017年新课标要求,名著的阅读在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名著导读”这个部分,训练中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为基本要求。推进名著阅读课程化,名著的导读教学,似乎一直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关键在于名著阅读的导读教学还存在问题,教师运用的策略还比较老旧,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方法上没有对学生培养起兴趣等。令人尴尬的是,很多教师对于名著阅读的教学价值认识不到位,并缺乏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名著导读教学没有得到重视。因此,上好名著导读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值得教师思考。
一、名著导读教学基本概念
(一)导读教学与兴趣的关系
关于名著导读课的教学,重点在导,目标在读①。教师应该着眼于一些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导的效果而言,应该主要看教师的“导”能否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名著扎实认真的读。在没有教师的指点下,个体选择书目实际上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比如家庭、社会或媒体的宣传,因此选择书目大相径庭,但是个体自主选择一般会选择最感兴趣的书目,所以从这里入手提高阅读兴趣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②。(二)名著导读教学的性质
名著事实上带有整本书性质,教材中的名著选篇往往是精挑细选而来的结果,节选的内容难免会诱发断章取义,碎片化的阅读也很难让学生领略名著全本的魅力。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单看这一章,学生很难理解林冲为什么被逼上梁山。再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如果不是看了前三章,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情节,所以只有从人物本身上做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名著的导读,需要有一个“药引子”,引导学生最好是阅读一下整本书,而不是仅仅就教材上的名著节选来说,如果就教材而谈教材,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了解、体味是不全面的,学生可能就难以真正对这本书感兴趣。(三)名著导读篇目探析
以高中为例,名著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四大名著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很多篇目的选择上,是突出了典型人物,一部小说中相对而言比较出彩的地方被选中作为篇目。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探究
下面,笔者就一些教学范例来具体阐述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一)导读教学与激趣
首先,名著的导读教学需要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名著阅读同样遵循这个道理,学生只有真正对名著阅读产生了兴趣,感受到了在名著阅读中的乐趣,才有可能在课外积极主动捧起名著来进行整本书阅读,否则,即使老师再怎么要求学生,学生不喜欢,没有阅读的欲望,或者在老师的要求下强迫读了,最终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该策略,是通过兴趣激发,进而引导学生对单篇课文感兴趣,然后通过对单篇课文的阅读,一步一步进入整本名著的阅读中去。
以《水浒传》为例,它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中学生阅读的名著之一,这本名著的特色就是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生动的情节见长,光是一百单八好汉就有无尽的话题,在《水浒传》的导读上,我们就可以由人物形象来切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丰富的人物性格、人物绰号、人物事迹来作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激趣点”,对每一类进行分析,从而引发学生对全书进行阅读。《水浒传》中,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比如“武松打虎”、“宋江怒杀阎婆惜”、“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拿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来入手,启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如鲁智深、宋江、林冲、武松等人的其他故事,串联起一个个人物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水浒传》。
(二)导读教学的发散性思维运用
所谓的发散,就是由全书的一个点出发,进行多向的扩散和深入,它完全是由文本本身所带来的。比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挖掘诸葛亮和鲁肃这两个历史人物在《三国演义》里面还有哪些其他的事情,引导学生找到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之前的故事③。草船借鉴则凸显了鲁肃胆小怕事的形象,但是在赤壁之战之前,他是主战派,又是东吴的谋士,同样是有智谋的人物。这就是由一个点进而扩散到多个点上,由诸葛亮或鲁肃的一件事扩散到多件事,从而体味人物形象的思维方式。
(三)名著导读教学的探究思维
名著导读除了要引导学生课外真正能够去读名著,同样还需要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红楼梦》里面的节选篇目,探究思维的运用有三点。第一,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一篇当中,哪些人物形象是需要解读的,对于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本身的体会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本文中,主要涉及的人物形象有三个,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④,虽然还涉及了其他的人物如贾母、邢夫人等,但是作者对她们是虚写,对主要的情节不构成影响作用,仅仅是作为出场人物出现,因此不做重点解析。其次,我们需要搞清楚,解读人物形象需要哪些方法。解读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与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在这个层面上,阅读与写作得到完美结合。第三,具体探究。为了使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教师应该把某一学生的探究过程作为学习案例进行讲解。比如在探索林黛玉多重性格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从语言描写中发现了她细心、谨慎的性格特质;有的学生从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中揣摩到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探索,可以使其他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
最后,就名著阅读导读教学的作用来阐述。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值得注意:第一,名著阅读导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高中生的理解能力。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是智慧的结晶,能够丰富高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良好的引导能够给学生带来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阅读体验。第二,名著阅读导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意义非凡,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整本书的基本能力,逐渐由“要读书”转变为“会读书”。比如小说中有很多的对话和独白,良好的阅读能力就能让学生自己想象对话发生的场景,仿佛在脑海中过一遍一样,如同回到小说所描绘的场景中去感悟和体会。第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名著阅读的导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趣,学生的兴趣激发不起来,对名著不感兴趣,导读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注释:
①侯晓田.名著导读课的设计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7).
②深圳市教育科研规划科研专家工作室专项课题组.名著阅读过程中的是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③陈燕红.展三国画卷看群英传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0).
④刘元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的蓝本、文本、根本[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