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真/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一、“班团一体化”模式概述
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依据共青团“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工作格局,2016年,《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行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索实行班长兼任团支部副书记或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在高校中,班级与班级团支部是两个基层组织,而这也构成了高校整体结构的最基本单元。一般来说,班委会主要负责班集体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团支部则承担着思想引领工作,如组织建设,推优入党,评优入党,评优评先,网络引导,志愿服务等,这意味着二者在工作内容上还是有所区别,班委会着眼于外在事务性工作,可理解为“做事”的工作,而团支部则侧重于内在思政性工作,可理解为“做人”的工作,但二者在本质则是一致的,都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而“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机制的构建,事实上就是对高校基层组织传统模式的创新,通过将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两个基层组织在双方工作上的交流,互通有无,优化资源,增强力量,在优势互补的基层上,协同创新,使班建有思想底蕴,团建有活力提升,充分激发基层组织创新建设与活力。
二、“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原则
(一)政治性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共产主义青年团一直有着“党的号召,团的行动”的光荣传统,“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体现出了共青团高度的政治属性。因此,作为共青团改革下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构建在总体部署和实施推进的过程中应当按照政治性原则,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并将团支部活力提升作为党建带团建及团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团干部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前进方向正确,并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否则,工作一旦抽离政治性,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科学性
“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构建应当严格按照科学性原则,在过程实施和把控过程中考虑各种现实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尤其,针对不同问题,如团支部认可度不高、班团职能不清等现象要要具体分析,针对性解决,不断在实践中推进工作,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逐步探索建立系统化、示范化的工作机制,更好地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开展“班团一团化”工作,使支部活力能够得以提升,效率能够得以提高。(三)问题导向性
“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构建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原则,团干部应切实把改革重任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始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从面上整体扫描去发现“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过程中所凸显出的问题,特别是着力解决团支部功能虚化,影响力和凝聚力不高,解决团员荣誉感缺失,团员教育管理办法缺乏,团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等现象。并结合实际,从点上作精准突破,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推进“班团一体化”协同运行工作机制构建创新发展。(四)强调团员主体性
基层团支部是由一个个共青团个体组成,“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构建应当将激发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团支部活力提升的源泉。组织支部活动由团员学生共同设计,商议支部大事由团员学生共同决定,开展支部工作由团员学生共同参与,考核支部绩效由团员学生共同评价,使团员主体能够充分融入到集体中去,并由被动融入转换为主动融入,切实增强身份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参与度,确立主体意识。“众人拾材火焰高”,进一步激发团员主体创新意识,推进思路和方法创新工作,全面提升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三、“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理论转变不充分,班强团弱
当前,“班团一体化”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团支部认可度不高。一直以来,班团分流现象都普遍存在于高校基层组织中。无论是班内开展活动,还是辅导员安排工作,基本都是交由班长统一安排处理,而与团干部对接工作则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团干部自我身份认同感低,存在感与成就感也不强,工作激情也就难以提升。而在团的组织建设上,许多团干部也未能切实承担“当好桥梁”作用。许多团务工作流于表面,只是起到上传下达作用,没有温度地在开展工作,在平日里,也未走入团员青年群体中去,真切了解广大青年的生活所需,学习所需,做到充分紧密团结带领共青团和青年学生群众,导致在班团管理工作中,团支部地位一直持续不断弱化,学生团组织意识也愈加淡薄,甚至出现班委会大于团干部,团支部是为班委服务的现象,“班强团弱”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工作缺乏指导,创新性不足
在高校中,基层团干的培养工作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导致基层团干部在实际开展工作时缺乏有效的指导,被动完成工作,开展效果差,班团活动形式创新力度不够,创新能力差,存在重娱乐轻教育的现象。在许多高校中,团支部开展团日活动的时候,前半部分是照本宣科的理论学习,而后半节则是举办一些形式愉悦的游戏,但却与主题毫无关系。这样的团日活动外表看起来热闹欢腾,学生乐于其中,在思想教育引导上的工作就很薄弱了。而对于“三会两制一课”里的团课,由于基层团支部团干本身的理论素养有限,理论底蕴不扎实,在开展团课活动时,难以真正将思想传达给学生,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工作,走形式,走过场,而未能按照时代特征,以及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更有效,更创新性地开展如团课此类理论性学习工作。
(三)班团职能不清晰,机构臃肿
团支部与班委会分工合作职能不明确,导致在开展工作时,一锅乱炖,推卸责任。如举办团日活动时,班委会“袖手旁观”。开展班建时,又安排团支部工作,导致班建工作开展一团乱麻,团日活动又难以调动团员学生兴趣,这事实上就是团支部功能出现缺位或者越位的体现。同时,双方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信息沟通的不畅,易产生分歧,影响团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同时,班团机构臃肿,层次不清,开展工作效率低下。有些班委会内设了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等。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体委,文委实际承担的工作量极少,甚至处于空闲的状态。但团支委每学期在开展“三走”、“活力在基层”等团日活动时,仅有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在承担整个活动的组织和宣传工作,任务繁重,而体委和文委却未能在中间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四)团员荣誉感弱化,内生力不足
激发团员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团支部活力提升工作的源泉,但在高校中,基层团支部很多重要事宜,活动设计都由团干部敲定,在制度上,并没有完善落实基层团支部大会,让团员能够切身参与到工作中来,导致开展支部活动时,团员参与度不高,体验感差。甚至有的支部在“三会两制一课”工作中虚报材料,导致在团员中失去公信力,号召力,团支部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自然就难以提升。而正是因为这样,没有强化团员的主体性,做到坚持以人文本,处理好集体感与信仰驱动问题,导致团员的荣誉感在弱化,难以激发内生力,也难以推动团建工作的开展。
四、“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夯实运行保障
从学校层面而言,合理处理好人员配备问题,各院(系)团干部根据学生数量与班级数量予以配备,各二级院(系)分团委书记职务专职化,确保团建工作不分心,有更多精力开展工作。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全面营造氛围,适当将重心下移,给予班级和团支部可发展的空间与平台。支部内,成立团支部大会暨学生全体大会,并制定团支部联席会议制度。闭会期间,班级重要事务由联席会议决定,负责商议决策班级内重要事务。辅导员将学生工作进行适当转移,参与到团建工作中来,负责指导所带支部开展工作,共同推动“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有效运行。同时,各二级院(系)分团总支(委)严把关考核,量化积分制。以学年为考核,考核不达标的班集体予以引导教育,年终及各类评优实行“一票否决制”,学年积分靠前,予以荣誉,夯实“班团一体化”工作机制运行保障。
(二)规范工作内容,强化队伍建设
班委会与团支部以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确保分工协同工作有效开展。班委会作为基础学生工作的管理机构,要全面并自觉地接受团支部在思想上的引领工作,并积极主动开展各项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构建以团支部为思想引领核心,支委会和班委会明确又协同发展的班集体。团支部也要明确自身职责,将走入团员群体中去,了解团员群体所需列入职责范围内,并纳入考核。经常走入宿舍,与共青团员多沟通,与青年群众多交流,在基层群体中增强自身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同时,班级团支部要制定管理规定,规范化工作内容。管理规定的起草与成文应当体现民主性,由班级团支部成员共同参与,共同讨论,积极参考班团成员意见,确保班团团支部管理规定有效实施。另外,将精简班团机构纳入强化队伍建设其中一环,可让宣传委员兼任文娱委员、组织委员等。
(三)深化理论指导,创新开展工作
团支部是做思想引领的工作,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针对基础团干部的培训并没有系统化,团干部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导致工作成效不大,可落实学生党员带班制度,通过党建带团建,不断深化团干部理论学习,加强思想引领工作。同时,定期开展如班团党工作交流沙龙,加强双方在理论上,工作上交流,也促进团干部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在强化班团特色活动挖掘上,实现“一班一特色”、“一团一优势”,创新性开展工作,提高班团育人效果。尤其,在团日活动与主题班会上,搭建“串”、“并”联模式,将团日活动的教育功能贯穿到班会活动的娱乐功能中,增强趣味性、亲和性。同时,将班团特色活动进行项目化管理,不断推进项目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创新,推进班团特色活动项目规模化,覆盖共青团员群体的面更广,教育成效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