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洋/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班级是大学生活的基本单位,对人才培养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作为班级成员,学生容易形成共同认可和自觉遵循的目标方向,价值观念, 制度规范。因此,以班级为载体,积极开展班级层面的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态度消极
当今社会中, 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受着父母的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长们舍不得让子女劳动,甚至孩子在家里整理家务,打扫卫生都可以成为家长们互相炫耀,发朋友圈“晒幸福”的资本。另一方面,初高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家庭、学校很少接受劳动观教育。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基本不重视劳动教育;家长为了让子女专心学习,连正常的生活起居都一手包办。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大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劳动态度消极等问题,他们轻视劳动,害怕劳动、厌恶劳动,有的甚至看不起每日辛苦劳作的父母,对人民 (包括自己的父母) 的劳动成果不尊重。(二)劳动习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
劳动习惯是一个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长时间而形成的固定行为模式和方式。在这个自动化、信息化的时代,许多的劳动行为都被机器取代,一个按钮就能够完成任务。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等智能工具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家庭劳动实践的机会,再加上父母的溺爱,学校的忽视,使大学生养成了“庸、懒、散、慢”的生活作风。在大学生活中,劳动习惯缺失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公共卫生清洁意识差,生活自理能力弱,动手能力差等问题普遍非常严重。(三)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劳动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许多家长在子女小的时候就以金钱为利诱引导孩子进行家务劳动,刷一次碗、扫一回地、洗一次袜子甚至都明码标价,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子女劳动价值观的取向。让其认为劳动的对等结果应该是物质报酬, 缺少报酬就降低了参加劳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功利化取向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在毕业择业时的选择,学生开始从强调人生价值的实现转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蔓延。二、以班级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辅导员或班主任引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
1、辅导员或班主任引领,营造班级劳动氛围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实行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制度,辅导员或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辅导员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火车头,应该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学生离开父母身边独立生活,无论是日常起居还是学习生活,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辅导员班主任,因此,辅导员班主任在大学生价值生成和观念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团会引导学生认清劳动的目的、意义、重要性,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劳动、主动劳动”。另外,在具体劳动实践时,辅导员班主任也应该经常与学生们一起进行劳动,这既是一种引导也是一种监督,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班主任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解劳动的方法要领,更能够以身作则,凝聚班级劳动力量,形成合力。
2、班级日常劳动分配到人,增加劳动实践机会
班级日常劳动是劳动教育实践的一块重要阵地,许多大学将室内与室外卫生都交给保洁人员进行打扫,这实际上是减少了大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虽然看似减轻学生负担,但实则是忽视了学生日常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应该给大学生适当增加劳动的机会,并且可以由辅导员班主将具体劳动任务分配给每一学生,比如早晚教室清扫,黑板、讲台保洁,窗台、桌椅清理,教室垃圾清理等劳动都可以平均分配给学生;室外环境卫生清理也可以平均分配给每个班级,分配到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打扫任务,做到“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也可以采取一周一轮换,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日常劳动,形成习惯。通过日常劳动,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每天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多少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二)寝室组队——改善寝室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劳动能力
寝室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是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小家。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寝室卫生的脏、乱、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因此,加强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引导帮助大学生改善寝室居住环境非常重要。辅导员班主任应该重视寝室卫生的管理,经常走访寝室,耐心的向学生讲解寝室卫生的重要性。在走访寝室时,注意树典型,立榜样,对物品摆放整齐,卫生整洁的寝室予以表扬,形成学习榜样。也可以举办特色寝室评选、最美寝室评选、内务整理劳动技能大赛等寝室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生活劳动能力。(三)团队合作——投身公益劳动 参加志愿服务
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的主要渠道。辅导员班主任可以联合学校志愿者服务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志愿者劳动活动,安排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养老院等平台定期进行志愿服务,参加公益劳动。也可以成立班级劳动小分队,带领学生开展学校各区域志愿卫生打扫和日常卫生维护等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奉献精神。(四)家校合一——做好家校联动工作,激发家庭劳动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前置环境,在2018年9月结束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建立家长微信群,定期向家长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更新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引导家长创设学生在家劳动的平台,增加学生假期回家做家务的机会。只有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激发家庭劳动教育的作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五)表彰与通报——建立班级激励机制,内化学生的劳动品质
以班级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在激励的影响下形成凝聚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共同设立一个劳动目标,制定阶段性的劳动计划,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班干、学生会的作用,对班级制定的劳动计划、日常劳动任务以及志愿劳动活动等进行监督、检查、管理,促进劳动习惯的养成。此外,班级也可以举办评选活动,比如举办星级寝室评比、生活妙招大比拼、志愿服务之星等活动,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奖励,可以以精神奖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通过分享劳动喜悦、找寻价值认同、在劳动中完善自我等系列活动,不断内化学生的劳动品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重要论述,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对高校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以班级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具有实际作用,在班集体的引领下,通过学校、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家长的合作,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具备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