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人工智能之于艺术观念的挑战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623


  •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在艺术领域留下了足迹,它的参与可以说是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产生一方面对传统艺术创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丰富了表现形式、提高了创作能力、拓展了想象空间,但在文艺观念方面对人类传统艺术创作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何为艺术呢?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可以形象地反映出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其次,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从以上定义和特征来看,人工智能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正在慢慢地侵入到各个方面,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艺术家?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出来的作品到底是不是作品?人类的文艺创作时代是否可能走向终结?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和思考,人工智能到底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怎样的挑战?

    一、艺术形象性冲击

    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崇尚“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传统艺术观念,这正是所谓的艺术形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首先,形象,即审美形象,主要是指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生动、具体、可感的人物和事物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现阶段,人工智能创作显然没有像人类一样的感知能力,更不具备审美意识。电脑艺术创作系统只不过是对已有艺术的模仿、复制和重组,电脑和人脑之间有着机械性和生命性的本质区别。但事实上,它们所呈现出的意象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那些形象被人类提前灌输进系统后重新排列组合的罢了。或许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有助于促进艺术形象性的变革,这无疑不是对传统艺术观念最基本特征的一种新的启示,新的冲击。

      其次,艺术形象是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始终,其创作需要理性与感性并存。例如:郑板桥画竹,他是通过观察、体验竹子的外貌,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到最后完成的“笔下之竹”。艺术家不仅在创作中离不开生动具体的形象,其创作出的作品形象更需要去打动每一位欣赏者。而欣赏者也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理解和感知对具体作品进行赏析。显然,相比于传统艺术创作而言,电脑艺术所缺乏的不是推理而是体验,不是理性分析而是感性的认知。但它们的出现似乎打破了这种常规的艺术形象性,比如像微软“小冰”,它创作过程几乎与真实诗人的创作过程无异,还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其艺术形象乍一看难以理解,阳光怎么会失了玻璃窗,慢慢品味就会发现阳光与玻璃窗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值得揣摩。因此,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正在证明着艺术形象运用机器的理性思维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表达,那么是否意味着未来创作将不再需要艺术家们感性的体验和认知?现阶段,我们还不能盲目决定什么,但至少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对艺术形象性发起的挑战我们不可忽视,或许未来将会导致新的艺术观念的产生。

    二、艺术主体性冲击

    艺术是专属于人类的表达方式,作为一名艺术家,是情感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作为一名欣赏者,是情感引领我们走向艺术最深处。因此,情感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元素。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从传统的文艺理论来看,创作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爱憎褒贬,渗透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最终达到整个心灵的一种释放。在艺术生成的过程中,前提条件为作品是由有血有肉的人创作的,这样的人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个人所表达的也是一种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是其对审美的认知。另外一个真实的人从这样的作品中感受到作品中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无论作者是生是死,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双方之间可以达到一种共鸣和契合,一种思想上的交流,一种情感上的感染。这些都强调了人是有情感的,是有思想的,那么如果说换成机器人来创作,他创作出来的东西是一种真情流露吗?在当今弱人工智能时代,“艺术+AI”已经正式进军教育界,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计划开招音乐人工智能博士,要会写代码,还要会吹拉弹唱,给出的书单其中四本为人工智能相关书籍,而音乐相关的只有一本《音乐理论基础》。以上可以看出相比于音乐知识本身,教育反而对人工智能的技术要求和学习能力需求更多,那么传统音乐艺术创作是否会受到威胁?艺术主体从真实的人变成了真实的人和机器两者共同协作完成创作,不仅有人的逻辑认知和情感,同样也有机器算法的排列组合,那么这还是真正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吗?还会被人们所欣赏感动,产生情感共鸣吗?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而另一方面冲击是积极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发展和进步,或许“+AI”的发展能够开辟艺术创作的新天地,更加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冲击着传统艺术观念的同时,也推进着艺术观念的更新,使艺术创作更加多元化,开放化,或许在未来艺术不再仅仅只属于人类。

    三、艺术审美性冲击

    对于艺术创作,我们始终欣赏的是留存下的宝贵的艺术作品,带着审美的眼光审视着作品独特的魅力所在。而这种艺术的审美特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志。艺术美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其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对于当今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崛起,首先,不可否认它本身就是机器所造出来的东西,其中人类的智慧起着主导的作用,那么它的创作是否完全能称之为人类艺术生产的作品呢?其次,假设它可以满足第一条的话,那么它是否符合第二条拥有审美价值呢?传统艺术观念认为,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人和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的作品才真正可以被称为的艺术品,才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而如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首幅人工智能绘制画作成功拍卖的案例并且价格昂贵。该画作的创作基础为14世纪至20世纪的15000幅经典肖像作品,是由巴黎艺术组合“Obvious”利用算法完成。其算法公式叫“GAN”,自从2015年开始被应用于艺术作品中。对此说明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已被承认具有艺术的审美性,得到了人类的高度欣赏,使人发自内心喜欢,精神上得到了享受。这对艺术审美性无疑不是一种挑战,如果人工智能都可以把艺术如此感性的领域驾驭得很好,甚至已经被得到确切的认可,那么对于人类传统艺术创作显然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但是,我们要清楚人工智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是不可能驾驭好艺术的每一个方面,当涉足于逻辑规律性复杂的领域它并不能完全胜任一切,创作出高水平的艺术品。与此同时,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结晶。正是人工智能赋予艺术创作大胆的想象力,才呈现出了更多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提高了创作能力,创新了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促进着传统艺术创作观念的变革。或许未来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将会带给人类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不仅是惊奇,更多的是精彩。

      总之,在文艺创作方面人工智能依然是把“双刃剑”,即使它有着不完美之处,但它锋利的刀刃已经慢慢捅向人类最特有的传统的艺术创作领域。我们应当保持艺术家一贯的沉着与冷静,泰然自若地迎接人工智能带给艺术创作的新天地,正视挑战面对未来,以积极的心态探索和分析人工智能带给艺术观念的巨大变革,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

      本文标题:人工智能之于艺术观念的挑战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50424.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