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聚焦“心理健康”,从多角度呈现了我国当前国民心理健康的现状与趋势,蓝皮书指出青少年阶段心理健康指数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初一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初二初三次之,高中学生最低,中学生的成长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因此分析当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简单化
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心理赶不上生理发展的情况很容易使他们遭受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隐蔽性,学校在处理时不能简单直接的给学生贴上标签,认为学生出现问题只进行德育即可,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但两者的目的和手段方法都不同,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根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发展纲要》指出,各个地区要普遍开展适合中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是像语数英一样被看作是一门学科,单纯地教授学生心理学知识。没有将心理健康知识付诸实践来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这样流于形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没有发挥其真正应有的效果。
再者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学校心理咨询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以适应学校生活。但是心理咨询的效果差强人意,学生轻生的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使得学生在考试焦虑、学习心态、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等方面有所侧重,而缺乏对学生的人格、气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探究。
(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重视
家庭是学生最早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人物。学生的成长环境、家长教养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并在学校生活中彰显出来。对家长而言,他们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时,往往采取暴力(主要是语言暴力)和压制的教育手段进一步激化心理矛盾,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不良影响。(三)社会环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大环境下,社会娱乐场所、新闻、媒体、网络等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也影响青少年行为的改变。同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淡然与无视的态度对青少年影响特别大,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问题,模仿学习一些不适宜的言行,当这些与主流价值观冲突时,就会引起他们说谎、欺骗等不良行为。三、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学校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发展德育是学生从小就进行的一种教育,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是帮助学生在适应社会生活之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多且最了解学生,但并非所有的教育者都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应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孩子,因此学校应该给予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如德育处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和辅导,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活动和教育,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
2、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人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开展丰富多元的心理课程让学生思考、体验逐渐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如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拓宽生命的维度,形成积极向上的正性生命品质。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可以采用更加多样的方法来引导他们。如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通过对某些心理问题的情景演练,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开展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自我成长的力量和勇气。通过心理信箱、心理热线,让学生吐露内心的烦恼,疏导不良情绪等。其次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营造以学科教学为依托,以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教师在教学中探索、构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模式。如文科科目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人格的塑造,理科科目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发掘他们的创新能力,体育课竞技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社团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全方位的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心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平衡。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是心理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其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偏差,可实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在不涉及学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好学生隐私。对有需要转介的学生要将学生稳妥的转介给专业的人士进行。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做好危机干预机制,及时有效的处理好危机事件,防止意外的发生。
(二)家校联动积极配合,推动家长学校的尽快实施
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持续深远的影响,家校联动、推进落实家长学校对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推动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载体,家长应该把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学业成绩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情绪状态、人格品质等方面上来。其次家校合作是一个过程,双方应拓展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以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全面客观的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态,事实证明这种活动可以为家校协作教育奠定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另一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家校交流方式。如定期举办家长论坛,经验交流会等等,为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最后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次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就管用。要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协同改进以疏导孩子心理问题。总之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来,共同合作、共同提高,以更好地推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三)社会做好防护工作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和家庭的付出,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和传媒等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要多展现健康积极的影视文化和传媒,加大网络和社区的宣传力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节目、创办更多的杂志期刊让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总之,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责任体系。学校建立合理完善的学生心理教育指导体制,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质。家庭要给孩子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对孩子进行疏导和帮助。在社会层面就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生良好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共同携手为他们的成长之路做好心理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