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是指校企合作双方,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和服务企业能力为宗旨,校企合作双方互相选派人员,以双向兼职、双重身份、双岗一体的形式,形成“互兼互聘”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常态机制。2017年11月,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专业人才建立双向聘用机制,从而大力推进校企人员之间的互兼互聘,进一步推动校企融合。《办法》指出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是构建高水平“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和专业带头人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改革的深化,校企合作更加紧密,中职教师必然到企业实践,也急须聘请企业人员来校兼课。如何发挥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政策的福利,加强中职师资培养,构建合理的运作模式?这些问题亟需革新。
一、中职学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职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
中等职业学校老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因此,中职学校教师保持下企业实践的政策和要求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完全认真到企业实践,他们很多人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应聘到学校任教,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到对应企业实践锻炼。中年的骨干教师又较多安于现状,迫于生活压力没有到企业实践的时间、精力和主观愿望。遇上职称晋升的政策需要时,往往托关系打证明,流于形式。(二)企业技术骨干缺少到学校兼职的动力
根据《福建省职业院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校企互兼互聘人员一般应为合作单位在编在岗或正式签定劳动合同人员”。“企业派出人员应符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或行业认证工程师,并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和专业技术培训经历的专业技术骨干”。而这些企业技术骨干一般业务繁忙。时间宝贵又不固定,且企业待遇相对较高,这些技术骨干到中职学校兼职往往只能挣到每节课100元左右的课酬。因此,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人员缺少到学校兼职的动力。而“不具备以上条件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或自由职业者管理能力不均衡,缺少正规课堂教学经验,教学管理能力不足,适合一对一师徒结对子的教学。同时,中职学校往往因为经费不足、聘任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稳定性、管理机制、工作效果等方面都存在困难。(三)教师互兼互聘没有有效的管理机制
当前形势下,加强互兼互聘教师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大多中职学校尚未建立有效的互兼互聘常态机制,互兼互聘人员的管理办法或细则也有待完备。学校与合作企业互兼互聘人员的具体待遇、职务、工作任务、聘任时限、奖励办法等都在不断探索中。二、中职学校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教师团队建设思路
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就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目前,国家已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有着大好的政策环境。中等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目标,注重专业建设,促进生产教育一体化,是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主线。建设一支教学能力强、社会服务好、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能够胜任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五位一体”教学任务的师资团队。这个师资队伍以“大师工作室”、“校办工厂”、“厂中校”等实训基地为依托,组成8-12人的教学团队。其中,2名负责人(一名是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和一名企业技术骨干); 专业骨干教师4-6名(包括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岗位骨干培训师,培训师等); 还配备2-4名年轻的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以及专职兼职教师(包括课程教师培训教师,指导竞赛教师,技能评估师,教学和研究能手等)。教学团队负责人教学能力强,实践技能强、职业道德高尚,对新技术新工艺敏感、反应快速内化迅速,在行业企业有较高威望和号召力。骨干成员拥有良好的职业教学和技能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基础扎实,技术娴熟。年轻的教师和企业培训师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作经验和培训技能,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这个师资队伍的核心是“互兼互聘”,校企人员紧密融合、不分彼此,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实训指导、竞赛辅导、技能鉴定和科研开发等产学研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