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

  • 作者: 长江丛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558
  • ■苏 祯/咸阳师范学院

    一、心理危机与危机干预

    社会高速运转、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当代大学生所面对的外界影响因素层出不穷,如何在学习与生活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越发成为摆在当代大学生面前的首要难题。然而,大学生们由于生活阅历较少,生活经验不足,在远离父母庇佑关心的情况下,很难迅速适应大学校园的生活、学习,这一系列的因素,必然导致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而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者的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G. Caplan(1964)首次提出,G.Caplan认为当一个先前处理问题的经验以及其惯用的支持系统无法不足以应对他/她所面对的困境时,此人会产生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困扰,而这种心里困扰即心理危机。 Roberts (1991)认为心理危机是个体遭遇突发、重大挫折、变故后,因为无法解决又无法逃避时所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现象。根据这种失衡现象的状态,心理危机又可以被分为静态心理危机(个体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其外在表现为诸如情绪低落、生理性不失等负向行为,这些负能量若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则会演变为心理疾病)和动态心理危机(即心理平衡状态被打破后,个体所处于的心理、生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等特征,给学生带来生理、心理的双重痛苦,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功课、人际关系,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选择轻生、攻击他人等极端方式结束生命(王瑞雪,2010)。

      危机干预指的是通过对处于困境、挫败中的大学生给予心理关怀、心理干预以及必要的帮助,使之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心理状态、缓解精神压力、并积极寻求途径解决困境,而非采用轻生、伤害他人等极端暴力手段消极逃避。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危机干预中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危机干预一般包括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等四个步骤(邓黎崇,2018)。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位于学生工作的最前线,全程参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大学生涯,与学生朝夕相对,关系密切。是最先发现学生思想动态异常的人、也是学生相对而言最信任、最亲近的人。他们在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干预、反馈追踪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着其他人员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辅导员是心理危机的第一道防线

    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与学生接触频繁、可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填写心理健康状态调查问卷、有针对性地谈心谈话等方式在学生中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发现可能存在心里危机的学生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可以说,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发现预警的第一道防线。

    (二)辅导员是危机发生的急救员

    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对,能够在学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出现时,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陪伴、安抚学生,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为后续救援人员争取时间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危机发生动态,为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为随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危机提供必要支持。可以说,辅导员如同消防员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为后续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三)辅导员是危机解除后的长效反馈机制

    危机发生时,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的工作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剪除学生轻生、暴力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向不良方向扩张。但是,心理问题的解决、心理危机的消除不是一蹴而就的。发生危机的学生有可能会再次因其他刺激源的出现而引发新一轮的心理危机。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长效反馈支持机制,对发生危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援助、协助其重新构建新的平衡机制;同时发动室友、班干部等朋辈力量,对发生危机的学生动态进行长久而持续地监督,谨防新危机的出现。这一系列长久性的后续支持活动离不开辅导员的参与。可以说辅导员是危机解除后的长效反馈机制。

      尽管辅导员活跃于大学生日常管理第一线,了解学生动态、熟悉学生性格特质,在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危机干预毕竟是一项极为专业的工作,成功的危机干预离不开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等的积累。因此在危机过程中,辅导员的处理方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大错,给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带来不可逆的后果。辅导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杨婷、谢刚、李垠,2018):

      (1)非科班出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高校辅导员多为思政教育专业出身、具有丰富的思政理论基础,熟悉学生心理动态、擅长与学生打交道。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缺乏职业经验、职业判断,因此辅导员们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大多数扮演被动干预的角色,即发现危机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问题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很少能从学生日常动态中发现苗头,及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

      (2)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感情深厚,在处理危机时容易投放感情,受学生情绪影响,无法中立地提供危机解决方案。

    三、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干预中的角色定位

    既然,高校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存在以被动干预为主、缺乏中立性等不足。那么正确定位辅导员在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就显得尤为可贵。一般来说,辅导员在学生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不缺位”指的是辅导员应当通过日常心理健康知识教育,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并将自己无法解决的苗头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扮演好好危机发现者、预警者的角色。

      “不缺位”指的是辅导员应当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陪伴学生、安抚学生,做好学生的陪护者、倾听者、安抚者。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为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工作赢得时间,做好危机干预的参与者。

      “不缺位”也指辅导员应该在危机解除后多关注学生动态、为学生走出困境提供必要的系统支持,做好危机事件的监督者、反馈者,做好学生的支持者。

      “不越位”则指辅导员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成为学生的保护人,关注学生日常活动、与学生建立深情厚谊的同时,也能在危机发生时抽离出来,不被学生的情绪传染。就事论事,理性中立地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为追求共情而一头扎进学生的失衡情绪中不能自拔。

      “不越位”也指辅导员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成为专业者。应该配合支持心理咨询中心专职人员的工作而非取代他们的工作。

      本文标题: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5093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